字體大小:

代謝性症候群—現代人的慢性病

近30年來,臺灣地區由於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民平均所得逐年增加,各類營養素平均每人每日可獲量亦明顯增加。然在社會經濟結構快速變遷下,生活型態以坐式居多、飲食習慣也變成高油脂、高糖飲食,加諸活動量減少及年齡結構改變,導致慢性疾病盛行率逐年上升。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顯示,我國十大死因型態由早年以傳染病為主,轉變為以慢性病為主,如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

「代謝症候群」是現代人的健康大敵,一般人對「代謝症候群」可能不清楚是怎麼回事,直覺上認為不是「病」。代謝症候群是指一個人出現多重心臟血管代謝性異常,可因此而增加其發生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危險性。這些代謝性異常包括葡萄糖代謝異常、腹部或內臟脂肪存積型肥胖、血脂肪代謝異常及血壓升高。許多證據顯示,代謝症候群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有項最近蘇格蘭的追蹤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病患得到冠心症與糖尿病的危險性分別為正常人2倍與3倍,200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有代謝症候群者整體的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者的2.5倍,總死亡率會增加為一般人的1.5倍,台灣20歲以上的成人,有將近13%的人有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為一種代謝異常聚集情形,主要成份包括腹部肥胖、動脈粥狀硬化、血脂異常、血壓增高、胰島素抗性、葡萄糖耐受性不良、發炎前期狀態及血栓形成前期狀態等。1920年Kylin首先提出此種代謝異常聚集現象,不過當時並未引起注意,直至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才將之統一名稱為「代謝症候群」,並為之定義。之後陸續不少單位針對「代謝症候群」訂定各自定義,如歐洲胰島素抗性工作組、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美國內分泌學院/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及國際糖尿病聯盟等。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有很多,如性別、年齡、種族、生活型態、肥胖及遺傳等。許多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險性,且會造成其死亡率上升,世界各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持續上升中,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因此及早預防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發生是有其必要性。

代謝症候群的定義?

一、1998年WHO針對心血管疾病預防治療機會,定義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為葡萄糖耐受不良或糖尿病(包含空腹血糖≧126 mg/dl)與/或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 IR)個案,且符合下列兩項症狀(含)以上者:

  1. 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60/95 mmHg。
  2. 脂質異常: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 TG)≧150 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過低(男性<35 mg>肥胖: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 WHR)過大(男性>0.9、女性>0.85)或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30 kg/m2。
  3. 微白蛋白尿:白蛋白尿排除率≧20μg/min或白蛋白尿與肌酸酐比值≧30mg/g。

二、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成人治療指引第三版(Adults, 2001)

2001年NCEP-ATP III 針對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向下修正所有相關診斷標準,定義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為符合下列三項症狀(含)以上者:

  1. 收縮壓/舒張壓≧135/85 mmHg。
  2. 三酸甘油酯≧150 mg/dl。
  3.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男性≦40 mg/dl、女性≦50mg/dl)。
  4. 腰圍過大(男性≧102 cm、女性≧88 cm)。
  5. 空腹血糖≧110 mg/dl。

三、國際糖尿病聯盟(Federation, 2004)

根據2005年國際糖尿病學會針對亞洲人,代謝症候群定義包括下列五個危險因子

  1. 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
  2. 血壓高於130/85mmHg
  3. 空腹血糖濃度高於100mg/dl
  4. 三酸甘油脂濃度超過150mg/dl
  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男性低於40mg/dl或女性低於50mg/dl。

這五項危險因子中符合三項以上,就可認定為代謝症候群,表示健康已亮起紅燈。

腹部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關係

肥胖與發炎反應認為是代謝症候群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接下來的問題是什麼脂肪或哪裡的脂肪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呢?!代謝症候群的個案中,約八成有腹部肥胖,四成身體質量指數值過高,顯示腹部肥胖比身體質量指數更能反映出健康及肥胖程度,這似乎也說明腹部或內臟脂肪對心臟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危險性更大。

根據國內一項研究發現,男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卅四點五吋)、女性腰圍高於八十公分(卅一點五吋),腰圍每增多一公分,其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危險,也就增加百分之二至六。

如何防治代謝症候群?

  1. 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生活作息修正為不變法則
    代謝症候群的治療建議以矯正潛伏之原因為主,也就是減重、規則運動以達到理想體重。美國的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研究發現,每天中度運動,如每天30分鐘快走,每週至少五天,達到每週有150分鐘之運動量,加上體重減少原來體重的5-10%,就可減少潛伏性糖尿病轉變成為糖尿病的機會達58%。

    預防代謝症候群,應從控制肥胖和培養適當運動習慣做起。控制在肥胖及體重管理上,均衡減量飲食是不二法則,其中多吃蔬菜水果、減少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攝取,避免食用加工和油炸食物,若出現發胖傾向,應限制食入熱量並增加運動,只要堅持下去,要預防代謝症候群並非難事。
  2. 藥物治療
    代謝症候群是一群異常的代謝因子群集,首重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治療包括調整生活型態以除去引起代謝症候群的潛在原因及處理其相關的代謝異常。處理相關的代謝異常的部分包括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治療藥物包括:
    1. 降LDL藥物- statins, fibrates, nicotinic acid
    2. 抗高血壓藥物
    3. 低劑量阿司匹靈-每日服用Aspirin 100 mg
    4. 抗胰島素抗性藥物-Metformin 和/或TZDs
    代謝症候群診斷的建立可提醒我們,當血脂肪、血壓及血糖的檢驗值接近異常時,就應注意疾病的發生並及早預防,以避免或延緩後續併發症的發生。
本文作者:祝年豐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