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脈衝波治療五十肩,廣泛用在週邊神經止痛!

在對抗疼痛的奮鬥史中,使用電頻燒灼由來已久,可上溯至燒灼三叉神經節以治療三叉神經痛,後來經皮脊髓電頻燒灼來治療癌末疼痛,晚近數十年裡漸常為神經外科醫師應用於慢性難治下背痛病人的椎關節內側枝電頻燒灼。

在這些手術中所應用,均以電頻產熱,在高溫攝氏八十至九十度下將神經破壞,使疼痛感覺消失。直至西元一九九三年發展出的背根神經節電頻燒灼,運用攝氏六十七度的中高溫,造成神經根破壞,以解除痛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張麟說,以上種種方法在時勢潮流中有些運用漸廣,有些因風險較高或效果不彰而漸漸退出舞台中心,但它們最大的共同點是:皆為將神經破壞,失去痛覺的同時,亦存在傷害運動功能的風險。

他表示,在此後一連串的研究中,學者嘗試比較在攝氏四十度與六十七度狀態的止痛效果,發覺並無明顯差異,因此,推論止痛的效果,可能與電流效應相關更甚於溫度高低,於是脈衝波概念應運而生。

脈衝波是以陣發式高頻波﹙持續二十毫秒,間隔零點五秒﹚,引起針尖周圍高密度電場,達到止痛效果。相較於它的前身(造成永久性神經破壞),它所引起的效應,應該是一種痛覺調控﹙pain modulation﹚,其確切止痛機制目前仍引起廣泛研究,一般認為是電流刺激引起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如c-fos﹚基因表現,進而抑制痛覺傳導。

他還說,在脈衝波治療過程中,溫度被設定控制在攝氏四十二度以內,在此溫度下不會引起蛋白質變性,亦即並不造成神經永久損傷,達到相同止痛效果。

實際治療上,脈衝波電頻刺激可廣泛應用在許多週邊神經的止痛,尤其是過去囿於運動功能傷害風險混合型神經﹙同時具感覺及運動功能﹚,此一突破對於五十肩或長久困於頑固肩痛的患者,算是一大福音。


張麟表示,五十肩的正式名詞其實應該叫做冰凍肩,學術上稱為黏連性關節滑囊炎。正如一般人了解,治療它的不二法門,得靠持續不懈的復健,然而復健過程箇中辛酸真不是旁人所能體會,許多患者因為關節活動中疼痛難當,致使復建中輟,進而喪失改善的良機。

他說,一般黏連性關節滑囊炎不只發生在一般上年紀的退化情形,在現今腦血管疾病發生年齡普遍降低的趨勢下,許多年紀不過三、四十歲的病人發生腦內出血後導致一側肢體乏力,進而減少活動度,待得病況穩定進入復建階段,該側肢體已因久置不用而「生鏽」,即產生黏連性關節滑囊炎,病人常抱怨的「一動就痛」卻致使後續復健治療遲滯難行。

肩部運動與感覺主要由胛上神經﹙suprascapular nerve﹚所控制:胛上神經行經胛上凹窩﹙suprascapular notch﹚,往後支配嵴上肌﹙supraspinatus﹚,嵴下肌﹙infraspinatus﹚及肩關節。治療時將針極探入,藉由X光影像導引及運動感覺刺激定位此一神經﹙患者此時常可感覺肩部肌肉規則搐動﹚,確認後進行三至四個循環的電刺激治療。

術後病人可稍事休息後返家,並立即繼續從事復健治療及正常起居活動。療效通常立竿見影,其效期可持續至少三到六個月,超過六成病人表示長達一年以上。脈衝波攝頻刺激,對於冰凍肩患者是治療整體的一部分,其迅速、有效及低副作用的早期止痛,有助於其他方式治療。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張麟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