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氣溫驟降,請注意四肢保暖預防周邊血管疾病!

文�署立基隆醫院心臟內科 柯欣榮醫師

周邊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跟冠心症類似,舉凡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肥胖、以及高齡族群,都是好發因子,根據國外大規模研究指出;對於50歲以上、有抽菸習慣及糖尿病患者,其盛行率可以高達三成。上肢或下肢的血管發生狹窄則會造成跛行、潰瘍或甚至截肢,這些血管的疾病統稱為周邊血管疾病。

疾病初期,患者會有活動時肢體不適的症狀,臨床上稱為跛行,比方走快一些或爬坡時有下肢痠麻情形,但經過休息就可以改善,或者有些患者只能持續步行一、兩百公尺,之後因患側酸痛就必須休息。隨著病情加重,病人步行距離就會縮短,平時休息也會感覺下肢冰冷及酸痛,最後因為下肢循環不良,形成肢體潰瘍,久久無法癒合並反覆發生感染,甚至最後需要截肢。由於初期症狀與許多肌肉關節症狀類似,因此容易讓人忽略,病人往往求診骨科、神經科、自行止痛或推拿,結果病症無法治好反而延誤治療的時機。

柯欣榮醫師說:提到心血管疾病,一般人最先聯想到的就是冠心症,也就是包含心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等的一連串冠狀動脈疾病。其實,會發生粥狀動脈硬化的血管,除了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之外,供應其他重要器官的血管也會產生類似的問題,而且這些血管發生狹窄或堵塞,同樣會造成嚴重的疾患。比方說;頸動脈的疾病會造成暫時性腦缺血甚至於腦中風,腎動脈的疾病會造成高血壓以及腎功能不全。當血管粥狀硬化或狹窄發生於上下肢時,就亦形成前段敘述的疾病了。

柯醫師說:在治療下肢周邊血管疾病方面,可以先對危險因子做治療,比如控制血壓、血醣、血脂肪控制,以及戒菸等,此外也有部分促進血液循環的葯物可以改善跛行的症狀。如果跛行情況嚴重影響生活,或者病況進展到肢體潰瘍或接近壞死時,就要考慮重建肢體的循環。以往血管重建必須以外科的方法進行繞道手術,但隨著經皮導管技術及器械的進步,已經可以藉由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置放術來打通肢體的血管,不但可以避免手術中麻醉以及其他併發症的風險,也可以縮短手術後傷口照護及恢復的時間,當血管打通之後,病患的症狀也能得到大幅的改善。


新聞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立基隆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