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痛風性關節炎若依疾病的自然史分期,有四個主要階段!

文�衛生署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急診室專任醫師 陳忠賢

(個案說明)郭先生是47歲的男性,過去健康情形尚稱良好,自從有酗酒的習慣,加上血中的尿酸偏高,開始有初發性單一關節炎(左邊踝關節),發作時非常的疼痛,痛到行動不便。患部有明顯的紅腫、發熱和壓痛,經給予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NSAID)和秋水仙素(colchicire)之後,症狀很快就改善。之後,他仍是酗酒不斷又食用動物內臟,第二次發作部位出現在大腳指的第一蹠趾間關節(1st MTP joint)。一年多之後,痛風石(Tophi)出現在他的右耳朵、左手肘、及左腳踝處。治療約一個多星期,症狀漸漸獲得改善。

痛風病因有分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包含有尿酸產生過量,因為其他各種因素出了問題及腎小管轉送尿酸也有問題。繼發性是由於其他病痛或原因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如排泄降低或產量增加等。痛風性關節炎,依照疾病的自然史,有分成四個時期:

第一期 沒有症狀的高尿酸血症。
第二期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第三期 發作間隔期。
第四期 慢性痛風石的痛風。

個案中的郭先生就是屬於第四期。在年齡性別上,痛風患者很少發生在小孩身上,而在男性多半在40∼50歲最多,30歲以前不常見;女性在停經後才較易發生,而且60歲以後最為常見。

在發作型態上,初期多半是單一關節發炎發作,而且是突然,發作又非常的疼痛。發作部位多半是在下肢,對藥物療效反應良好,一般在幾天內即可痊癒。所以在疾病早期好好的控制尿酸,不但容易減少痛風關節炎的發作,更能減少因長期使用止痛消炎藥物而造成腸胃和腎的病變。

若像郭先生這樣的第四期患者,身上已有許多痛風石,對藥物療效反應較差,有時甚至要治療幾個星期才會改善。診斷痛風,按理應在病人急性發作時抽取其關節液,證實有尿酸鹽的針狀結晶被白血球吞噬才能確認診斷。

正常的血液尿酸值是4ml/dl。所謂高尿酸血症診斷的標準是:男性血中尿酸濃度大於7.0mg/dl,女性大於6.0mg/dl。這就是主要因血漿中尿酸鹽在體溫37℃時的飽和濃度為7.0mg/dl,而超過7.0mg/dl則易形成結晶而導致臨床上有痛風關節炎或腎結石的可能。而且引起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症的致病因,不外乎尿酸鹽的生成過高,尿酸鹽的排泄不足或兩者皆有。絕大多數的病人都是尿酸鹽的排泄不足,約佔九成。

有些臨床上的事件也可能成了誘發因子。如:喝酒、飲用過多含有普林purine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運動、外傷、出血、感染、開刀手術後、放射線治療、脫水及藥物(如利尿劑Lasix、thiagides,及低劑量Aspirin)等等。


新聞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