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夏末秋初季節變化大,生活作息別隨氣候影響慎防中風!

郭先生,七十多歲,高血壓病史已二十年了。但一直以來,血壓並沒有受到完善的控制。不幸於去年秋冬天氣變化之際,罹患腦溢血,雖經神經內科救治後狀況穩定,但右半邊肢體卻已癱瘓,無法言語,飲食需經由鼻胃管灌食。郭先生家人在他中風一個月後,將他送至台南醫院中醫科就診。初次看到郭先生時,祇見他精神萎靡、肢體無力,連坐輪椅都需要用帶子固定,以防止滑落。

於是中醫科以針灸及中藥合併治療。針灸體針方面,以通關過節的針法,疏通其四肢經絡,並配合頭皮針加強腦部刺激,另外開給疏經活血及改善腦循環的中藥,再配合西醫復健,經過兩個月治療後,肢體漸漸可稍做動作,語言雖不清楚,但仍能理解其意思,同時可以經口腔餵食稀飯等食物,如此持續治療十個月,現在郭先生已經可以拄著柺杖走到門診接受治療,並且正常飲食,以及清楚的言語表達了。

基本上中風分為出血型梗塞型,出血型的病人多因伴隨有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的病史,因平時的血壓控制不良,加上天氣氣溫變化不穩定,無法適應天氣變化做適當的調控,只要突然的情緒變化或者氣溫急劇變動,就可能造成腦血管破裂而昏迷;梗塞型中風的病人則多伴隨著有動脈硬化及心臟疾患的病史,因為心臟病而導致體內血流動力學的變化,使得血液流動不順暢,這種現象使得體內容易產生血栓,當氣溫下降時,相對的,體內血循也下降,更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如果血栓形成在腦部血管就會造成腦梗塞。另外,亦有可能是氣溫下降及情緒變化,造成心臟搏動的不正常,導致心臟血栓形成,最後血栓掉落,沿著血管到達腦部,造成腦梗塞。

而中風在中醫中是屬於『中風』、『偏枯』、『痹』等範疇,多因本身體衰加上平日生活不節制,耗傷過多,導致生痰化火引起肝風內動而發生中風。因此中風的發生,在中醫的觀點上,和情緒、飲食、生活習慣有密切的關係,故病人平日生活衛教是很重要的。

以下提供幾點供民眾參考:

1. 飲食方面:
 儘量少吃太油膩及燒烤炸辣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在中醫的觀點,均是會產生痰濕或痰火的食物,痰濕和痰火就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因此建議民眾飲食烹調方面多以蒸煮為主,油類最好不要經過高溫煮過,而是以烹煮後淋上些許橄欖油食用為最佳,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食物。

2. 適度的運動:
 以中醫而言,每天固定30分鐘的輕中度運動,有活血的效果,進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但是並不建議做高度爆發性的運動如短跑、舉重等運動,而是以走路、柔軟操、深呼吸、太極拳等運動為主,以些微增加心跳及微微汗出為度。

3. 良好的生活習慣:
 養成每天量血壓及體重的習慣,不要熬夜,保持心情愉快,另外每天起床前或者夜間起床如廁,一定要先在被窩中將身體搓熱,且先在床上坐一會兒,等身體暖和且柔軟了,才離開被窩,千萬不要一醒來,就跳離被窩,以免血管和心臟無法瞬間調適氣溫變化,增加中風的風險,出門時,頭、頸部一定要做好保暖的準備才出門。

4. 注意一些不正常的身體變化:
 如果有突發性的頭痛或手腳無力、麻,就必須儘快就醫以預防中風。

5. 適量的喝水:
 適量的喝水可以使血液濃度較不黏稠,尤其是晨起時,先喝下約300㏄的溫水有助於清除體內廢物,亦可以幫助通便,另外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喝冰水,因為冰水會降低體溫及血循反而會有不好的影響。

6. 其他建議事項:
 如果不幸發生中風,待病情穩定之後,應保握神經回復的黃金六個月,積極接受中藥、針灸及西醫復健的治療,除了可以加速病人神經回復及動作的誘發,亦可以降低中風病人在復健過程中的不適感,並提升病人的體力,使得復健過程能夠更有效率。
本文作者:台南醫院 陳宥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