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退化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由骨、筋、脈、肉、皮談起!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葉家豪中醫師

大部分的人一但年紀超過40歲以後,膝蓋往往就開始出現不舒服的症狀,例如:上下樓梯會膝蓋疼痛、早晨起床會膝蓋僵硬、走路或運動時會膝蓋關節有聲響、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膝蓋腫大或變形等,而以上的症狀即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表現。根據統計,年紀愈大,發生的機率就愈大,四十歲的發生機率約20∼30%,到了七、八十歲時,可高達70%左右。

中醫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多由於腎氣不足,再加上風、寒、濕、熱之邪所導致。因此本病在中醫的「五體」(骨、筋、脈、肉、皮)分類是屬於筋病骨病。傷筋的臨床表現,如筋急、筋緩、筋縮、筋攣、筋痿、筋結、筋惕等。傷骨則包括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等。但筋骨損傷不是獨立存在,傷筋能損骨,損骨亦能傷筋,彼此又互相聯繫。再者,以連屬關節,絡綴形體,主司關節運動,屬肝所主。,屬腎所主,是奇恒之府,為立身之主幹,為髓之府。而人體一旦受外力影響而遭受的局部損傷,每能導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的紊亂,導致一系列症狀隨之而來。

故退化性膝關節炎經絡的病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臟腑傷病可以累及經絡,經絡傷病又可內傳臟腑而出現症狀。二是經絡運行阻滯,影響它循行所過組織器官的功能,出現相應部位證候。因此,退化性膝關節炎之針灸療法必需在整個診治過程中,從整體觀點出發,對氣血、筋骨、臟腑、經絡等病理生理加以分析探討,通常不僅只是一個症狀對映一個穴道點概念,而是常常需要著眼於病患證候,從整體的辨證論治出發選擇退化性關節炎的某些特定症狀(如曲伸不利、遇冷痛甚等)或證候(如肝腎不足、陰虛陽亢等),才能正確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

退化性膝關節炎之針灸治療策略是以局部取穴為主要的治療方式,並針對局部膝關節退化性所產生之症狀為主。而且選取的穴道涵括了循行經過膝關節的三陰、三陽經絡的大部分穴道,這是因為風寒濕熱邪侵入骨骼或跌撲閃挫,傷損骨骼,復因肌飽勞倦、雨淋或久居潮濕之地等,使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留於關節,引起氣血閉阻,運行不暢,再隨著個人體質不同,各經絡的強弱各異,因此其發病乃表現於邪氣流滯的經絡及穴道,所以退化性膝關節炎之針灸治療即是以局部選穴為原則。

而遠處取穴一般不脫離採用「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上病治下」、「下病治上」等方法進行施治而收取效果,因此針對病人的體質特點加以區別,例如:氣虛、血虛、腎陰虛、腎陽虛等,再配合中藥作整體之氣血陰陽的調理,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臨床療效更能突顯。

而且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退化性膝關節炎使用針灸治療,對於症狀的緩解非常有幫助,往往治療8∼12週即能控制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而所採用的穴位有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犢鼻、膝眼、崑崙、懸鐘、三陰交、太溪等。

由於退化性關節炎是一項無法治癒的疾病,它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上的不便,也是造成中老年人行動不便的的主因之一,嚴重影響該人群的生活品質,而中醫療法累積長期的人類使用經驗。所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除了目前復健科復健、骨科藥物治療之外,提供了另一個治療的選擇。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