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醫療大突破「標靶治療」理論成真可望延長三成存活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發表了『標靶治療理論成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醫療新知發表會』,發表會上指出,大腸直腸癌已成國人癌症死因第三位,佔所有癌症的11.96%,由於症狀不明顯,初次診斷時常已有三成患者出現轉移,如無法立刻開刀切除,五年存活期低於5%。最新的臨床試驗顯示,轉移性的癌症治療趨勢已將高療效低毒性的癌症藥物列為優先選擇用藥,而標靶治療理論的抗癌新藥則是在衛生署核准上市第一線用藥中,唯一可以抑制血管新生進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而達到抗癌療效,且能有效延長大腸直腸癌患者存活期達30%。

戴承正醫師指出,癌思停(Avastin)為癌症治療新趨勢『標靶治療』的第一線用藥,結合癌症化學治療,可以有效延緩病情惡化。戴承正醫師在2004年,以專案申請進口並經衛生署核准以癌思停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在治療中明顯發現癌腫瘤迅速萎縮,結果令人相當滿意。

根據衛生署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躍升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位,占癌症死亡總人數11.96%,每年約有3,457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90年癌症登記資料),僅次肺癌與肝癌。由於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以至於初診時約有近30%病患已出現轉移,若病情嚴重無法開刀切除,則五年存活率不到5%,使得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持續增加。

近三十年,歐美醫界普遍認為,癌症治療應將重點放在有效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的標靶治療方式,抑制腫瘤生長,來延長病患存活期。但直到癌思停問世後,此一療法才由理論走向臨床的實際使用。由於臨床實驗證明其療效,美國在2004年二月與歐盟在2005年二月相繼核准標靶治療藥物的上市。衛生署也於今年六月核准該藥在台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個針對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標靶治療(Targeting Therapy)用藥。醫界也對此藥用於治療其他癌症的可行性抱以高度的期望。

此種抗癌新藥具備抑制血管新生(anti-angiogenesis)功能的單株抗體(monocolonal antibody),可以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結合,藉由抑制血管的新生,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在台灣自2004年三月至2005年四月間,共有35個案例使用了標靶治療的方式,根據戴醫師表示,在他的病人中不乏在現有治療方式中已被視為絕望的病人,但是使用後卻出現令人滿意的結果,此藥物直接抑制腫瘤血管增生,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因而能夠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達三成之久,並為末期或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他希望可以為台灣的癌症患者帶來更有效的醫療方式與改善醫療品質。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