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教養之難易「氣質」之特徵,九大評估項目需長期追蹤!

文�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 高淑芬

氣質(temperament)是指每個人天生對外在或內在的刺激具有的獨特反應方式。二十世紀初期兒童發展學家已觀察到每個幼兒對外來刺激的反應方式不同,直到1950年代美國紐約大學一群兒童發展學開始對嬰兒的行為做長期的追蹤觀察,結果發現除了高矮胖瘦等生理或智力上有個別差異外,每個人與生俱來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模式亦不相同。

本文將簡述評估氣質的九個項目,再依教養之難易而做的氣質分類,認識氣質的意義和重要性,最後提到有關教養的概念。

一、評估氣質的項目:

 ★活動量:活動量大的小孩,無一刻停止活動,甚至連洗澡也將水潑
      得到處都是,睡覺時也是滿床翻,而活動量小的孩子,老
      是喜歡靜靜地坐著,像個小紳士、小淑女般。

 ★規律性:是指有關睡眠、飲食、排泄等反覆性生理機能的規律性。

 ★趨避性:對新的人或物,新的情境或食物,第一次見到的時候,
      所表現出來的是接受或退縮的態度。

 ★適應度:對新的人、物或環境適應的難易或所需要時間的長短。

★情緒本質:正面情緒(快樂、友善、和悅)和負面情緒(不快樂、
      不友善、不和悅)之間的比例。

★反應強度:對外界或內在刺激的反應程度,
      亦即喜、怒、哀、樂、需求和意思表達的強度。

 ★反應閾:引起小孩某種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


★注意力分散度:因另一刺激而分散對原來活動的注意力之程度。

 ★堅持度:指一個人正在做或者正想做某件事,
      卻遭到外來的阻礙時,克服這阻礙而持續下去的程序。

二、氣質分類:

氣質本身雖無好壞之分,但是極端的氣質表現可能會造成教養上的問題。按前述九項評估氣質項目所產生的不同組合,可區分以下五種養育類型:

 ★好養育型:指規律性高、趨避性是傾向於易於接受新的人物和環境
       ,適應度高,反應強度微弱和情緒本質為正向的孩子。

 ★難養育型:指規律性很低,趨避性是傾向於退縮的,
       適應度低,反應強度激烈,和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

 ★慢吞吞型:指活動量小,趨避性是傾向於退縮的,
       適應度低,反應強度微弱和情緒本質屬於負向的孩子。

 ★其他類型:為中間偏難型及中間偏易型。

三、氣質的意義和重要性:

氣質是一個人天生的行為反應方式,無關於智力和將來的成就。同是成績優異的孩子,二人的氣質可能完全不一樣;同為外科醫師,其生理時鐘的規律性可能迥異;也許二者的堅持度均高,但所堅持的內容可能不同。由此可知,即使有慢吞吞型或難養育型的小孩也不必太焦慮。雖然研究發現難養育型的小孩較可能產生外顯性行為障礙,兒慢吞吞型的小孩則較可能出現焦慮害怕的症狀,但是部分學者欲進一步研究探討這些現象究竟是氣質本身所造成,或是親子之間互動不良所造成。以難養育型的小孩為例,研究發現若這些小孩的父母能早期因材施教,則難養育型的小孩未必比其它型的孩子有較多的行為問題。因此再一次強調氣質並無好壞之分,關鍵在於小孩和大人的氣質是否契合?一個外向活潑媽媽可能受不了活動量低而不願外出的孩子,所以若不能體會小孩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其特殊的氣質,而硬要將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小孩的身上,則將出現教養的問題及造成緊張的親子關係。

本章無法詳述因材施教的教養原則,一部分的概念將於個案討論中略述。基本上,大人應視孩子為一獨立的個體,認清孩子的氣質和基本反應方式,知道這是與生俱有的而非故意作對的,針對小孩的氣質特徵因材施教。另外父母可以配合耐心傾聽、鼓勵、支持及行為治療的交互抑制,循序漸進等技巧來教養孩子。

》》》個案說明

一、求助緣起:

小英,四歲半的女孩,家中唯一的孩子,四歲時被父母帶來就診的主訴是整天呦嘟嘟,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根據父母的回憶,小英是足月順產,從小並無較嚴重的身體毛病,生長發育也算正常,在二歲以前算是好養育型的,不喜歡出門,雖不常笑,但是不吵不鬧,對於工作忙碌的父母來說,假日可以在家看電視休息,不用外出塞車受氣,莫不感到高興。

二歲多時,父母開始覺得褓姆和他們給小英的刺激太少了,於是決定改變以往的教養方式,首先媽媽開始買玩具回家,小英看到新玩具一後會玩得很起勁,可是卻看不到她臉上的笑容,讓媽媽很有挫折感,小英到底喜不喜歡這個玩具,高不高興呢?父母開始陪她玩拼圖、講故事,小英雖然語言表達沒有問題,但是她總是不搭腔,讓父母提不起興趣繼續陪她玩。當父母想要有效率地完成小英的遊戲時,她會在一旁低聲哭泣,像個小媳婦般,若旁人不仔細觀察,可能還不清楚她在難過或生氣。每逢週末,父母都需半推半就帶她出門,若到郊外或遊樂場,她總是觀望一陣子才開始玩,但是活潑不起來,一下子就說要回去了。若到親戚朋友家,情況就更糟糕,小英會一直躲在媽媽的背後,不願和人打招呼,即使整天下來,也可能在角落坐著,一直小聲吵著要回家,讓父母都覺得很沒面子。

三歲多時,媽媽開始覺得小英是在跟他們作對,也不解為何他們夫婦倆能言善道,樂觀開朗,小英和她們卻完全不一樣。於是他們想,送她去幼稚園也許會有所改變,最後他們還是失望,因為小英換了三家幼稚園總是整天低泣,不願進入教室,她也告訴爸媽不想念幼稚園,待在褓姆家就好。這時父母開始覺得問題嚴重了,而至士林地區心理衛生中心求助。

二、會談觀察:

經醫師的面談和氣質量表的評估,父母得知小英的氣質養育類型是屬於慢吞吞型,其特點為活動量低、負向的情緒本質,反應強度微弱、退縮、適應度差和堅持度不高。

醫師也強調氣質是天生的,並無好壞之分,她絕非故意和父母作對,小孩的成長需要大人用適合於其氣質特點的養育方式來幫助她成長。

三、問題分析及治療:

首先針對她的喜怒哀樂表達不明確和負向的情緒本質,建議父母細心觀察並訓練小英把她的意思和情感表達得清楚些。父母也要讓和小英接觸的其他人知道小英可能很喜歡他們或他們送的東西,但是不了解小英的人會對她沒有表現出預期中的熱情兒感到失望,而減少和她的互動。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隨時對小英施予表達的訓練,譬如,她想吃麵包,可能只是看麵包一眼,父母若細心地觀察到可問她:「是不是喜歡吃麵包?」,她可能只是點點頭而已。進一步父母可能抓住機會:「說『喜歡』,你就是好孩子。」,當她說「喜歡」,立刻擁抱、親她、稱讚她並馬上給她麵包。更進一步父母可以告訴她:「下次妳想吃或想要什麼,就說出來讓我們知道,好不好?當然如果她下次以語言表達出她的意思,就要即時地以表情和行動獎勵她。同樣地,當父母買玩具給她,看她玩得很起勁時,父母可以問她「看起來你很喜歡這個洋娃娃?」,她點點頭後,可再鼓勵她「我希望你可以用嘴巴告訴給妳東西的人:『我好喜歡』,這樣大人就知道妳喜歡會再買給妳」。另方面,她可能很生氣很難過某件事,但事大人若不夠敏感可能感覺不出來,大人可以告訴她用語言表達讓別人知道。

對於她對新的人、事、物的第一次接觸總是退縮的,即使接觸了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適應環境的處理,可以應用行為治療中的循序漸進與交互抑制之技巧。就拿準備進幼稚園這件事來說,至少在半年前父母就開始在講故事時講到有關學校好玩的點點滴滴,走在路上看到幼稚園也不忘描述裏面的生活情形,潛移默化中,她對〝幼稚園〞不那麼陌生。選擇幼稚園時,要先和老師溝通,確定他們可以接受在入學前讓小英嚐試去適應這個新環境。然後媽媽有意無意地常帶小英路經這個幼稚園,接著帶著小英喜歡的玩具或吃的東西到幼稚園內的遊戲場陪她玩,漸進地有機會讓她跟小朋友和老師打個招呼,鼓勵她和小朋友玩。進一步帶她進教室一、二十分鐘,漸次增加停留的時間,整個過程都是在愉快的氣氛,不斷地受到鼓勵下循序漸進地進行。

四、治療結果:

經過半年的處理,雖然小英仍然是一個慢吞吞型的小孩,但是父母能夠了解她的特性;小英的表情改變不多,不過她已經可以用語言表達她的想法,最重要是她已經可以規律地上幼稚園了。

資料來源:光智基金會出版品「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第一冊」
     出版日期:1995/12/1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