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衛生署台南醫院小兒科主任 林慧真醫師
『小為』是一名三歲的小男孩,上完幼稚園回來,晚上家人發現他發燒,帶至診所求診,醫師檢查喉嚨有發炎的現象。隔天仍持續高燒、畏寒並且哭鬧不安、流口水、拒食的情況,家人送到本院急診,當時體溫高燒至攝氏39.5度,檢查身體後,發現喉嚨有多處潰爛,醫師告知家屬為咽峽炎,係腸病毒感染。給予口服藥,並囑咐在家休息不要上課。照顧原則如:多進食溫、涼流質,盡量少吃過熱食品,加強補充水份,要注意小為如有持續高燒不退,嚴重嘔吐、異常嗜睡、晚上睡覺有不尋常驚嚇反應時,就須立即就醫。小為吃過幾天的口服藥後,症狀緩解,回門診追蹤,高燒、喉嚨潰爛症狀已改善,進食狀況良好,已回復往常活潑、調皮的模樣了。
腸病毒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仍以夏季為主要流行季節。
常見的傳染途徑
腸病毒是經由接觸、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由於清洗不易,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而傳染給其他幼兒。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
常見症狀
感染腸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都是良性而沒有併發症的。典型腸病毒的常見疾病為手足口病與泡疹性咽峽炎,讓醫師一看就知道是腸病毒在作怪。它們引起的病徵最主要的是發燒、口腔潰瘍、皮疹與各式各樣的併發症。病程為七至十天。手足口病患者會在手、腳與臀部周圍出現丘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泡疹性咽峽炎會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破掉變成潰瘍。嚴重的時候,口腔前後都會有潰瘍現象。口腔出現潰瘍的時候,必須注意一下牙齦是否有紅腫發炎的現象,如果有的話,就是單純泡疹病毒引起的另外一種疾病,稱為泡疹性齦口炎。所以必須注意,並非所有口腔潰瘍都是腸病毒感染。
但是在少數情形下會出現一些併發症,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新生兒敗血症等。無菌性腦膜炎是腦部外面的軟膜組織發炎,大多可以自然康復。病毒性腦炎會直接影響到深部的腦部組織,所以會出現意識障礙、抽搐、幻覺等各式各樣的症狀,也比較有危險性。在台灣,致死率最高的是腸病毒感染較常見的是腸病毒71型,這種病毒會侵犯腦部而導致突發性休克、肺水腫與死亡。自從1998年以來,除了1999年以外,台灣每年都有腸病毒71型的致死病例,特別值得我們提高警覺。根據診斷經驗來說,五歲以下的幼童若感染腸病毒,會有較嚴重的併發症,大約有1000~10000分之一的致死率。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定點醫師監測系統資料顯示往年腸病毒流行趨勢,約自每年三月下旬起腸病毒疫情逐漸上升,至六月中旬左右達到流行的高峰,而後緩慢下降,至九月開學後,又有一波小幅上升的疫情。今年比較特別的為分離出腸病毒71型的個案數增加,需特別注意。
診斷
只有經由實驗室檢驗,才能確定診斷是由何種腸病毒引起,但是,病毒之分型對於治療並無助益。
感染時的照護
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都會自然康復,一般來說,腸病毒發病後七天內是重症發生的危險期,家長應該要特別注意!
★小心併發症!腸病毒71型感染的嚴重病例在出現併發症前,常有三個與腦炎有關的初期表徵,包括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前兆包括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如果出現這類警訊,就必須馬上將小孩送到大醫院診治。
★一般建議家長應該讓得到感染的小朋友多喝水多休息,因為小朋友常因口腔的水泡及潰瘍疼痛導致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久了會造成脫水的現象,而幾個月大的嬰兒,更是有可能因長期的脫水而造成休克的情況;而多休息少運動。口腔有潰瘍的兒童常因無法進食而導致脫水,所以必須讓小孩補充足夠的水分,小孩喜歡喝什麼都可以。如果小孩實在無法喝水而導致尿量減少、沒有眼淚、口腔黏膜乾燥等脫水現象時,必須帶小孩去醫院打點滴以補充水分。
如何避免腸病毒感染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目前影響台灣最嚴重的腸病毒71型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
1.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洗手是預防首要原則!
我們已知道糞口傳染與接觸傳染也是腸病毒散播的方法之一,而這兩種傳播方式可藉由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加以預防。衛生機關每年都會加強宣導洗手,就是希望藉由洗手來減少腸病毒藉由糞口或接觸傳染的機會。目前學童們琅琅上口的「溼、搓、沖、捧、擦」洗手五字口訣中,最重要的是「搓」。有實驗顯示,用肥皂洗手五分鐘,可以使手上的腸病毒減少到百分之一至萬分之一。如果用砂子洗手,則可達到比肥皂更好的效果,這是因為腸病毒與我們的手部之間有著吸附的物理關聯性,光用肥皂隨便搓一搓手,並不能夠有效地打斷這種吸附作用,必須利用物理的摩擦作用,才能夠有效地移除腸病毒。
正確的洗手方法如下:
★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兩手心互相磨擦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用乾淨的紙巾或烘手機將手烘乾
2.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3.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4.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
保育人員,應時時關心與注意幼(學)童之健康與請假情況,如班級幼(學)童出現異常之請假狀況或請假聚集時,應聯繫家長瞭解原因,如為疑似腸病毒感染聚集,宜通知校長、學校醫護人員等進行必要之通報與預防措施。
5.增強個人之免疫力,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在臨床經驗中,要預防腸病毒是很困難的,曾經有一個病例,家庭中父母對腸病毒非常注意及小心,在流行期間,都不讓家中兩個小朋友出入公共場所,不幸的,較大的小朋友,最後還是得到了手足口病,也因此父母也更加小心防範,不讓另一個約七、八個月大的嬰兒感染,不但暫時隔離在房間內,家人出入房間也都更換衣服並洗淨雙手,最後,嬰兒還是因感染腸病毒併發腦炎導致腦部受損太嚴重而死亡。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由於腸病毒透過飛沬傳染的途徑,只要在一、二公尺之內都有可能傳播病毒,單純的房間隔離,並不會避免腸病毒的感染,另外,大人在外面也會感染腸病毒,雖然大人本身不發病,但是仍有可能把病毒帶回家,所以腸病毒防不甚防。
洗手雖然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徹底洗手後,要注意不要再去接觸口鼻,因為口腔及鼻子都有黏膜,腸病毒因為洗手而停留在皮膚上的可能性較低,然而透過黏膜卻很容易繁殖與傳染,因此個人的衛生習慣要養成,除了洗手之外,要避免口鼻的接觸。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成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88-91)
成大醫院小兒科總醫師(92-93)
小兒科專科醫師
小兒感染科研究員
專長:小兒呼吸道感染- 感冒、支氣管發炎、肺炎、小兒腸胃道、泌尿道疾病、小兒生長及發育評估、疫苗接種、小兒腹部超音波檢查、感染疾病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