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台灣最常見的青光眼-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

青光眼是老年人常見的眼疾之一,發生率約為1﹪-2﹪,它是一種視神經病變,會使視神經萎縮,嚴重的青光眼可導致失明。青光眼在40歲以後,隨著年紀漸長,發生率就愈來愈高,在台灣最常見的青光眼類型,是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有一半以上的青光眼患者是此種類型。這種青光眼患者年輕的時候視力都很好,通常是遠視,但到了40歲以後,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就慢慢地表現出來了,女性患者較多,若家族中有這種青光眼的患者,如父母、祖父母及兄弟姐妹等,因遺傳的影響,有這種青光眼的可能性就比別人高。

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的發生,是因為眼球內前房隅角的構造比較狹窄,眼球的房水在眼球內流通時,容易受到阻力,導致房水無法經由隅角正常流出,房水積在眼球內眼壓就會升高,眼壓高會壓迫視神經,導致視神經萎縮,這就是造成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的主要原因。

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在臨床上常見的表現,可分為急性,亞急性(間歇性)及慢性三種。急性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通常在晚上發作,發作時會眼睛痛、眼睛紅,視力模糊,看燈光時周圍會出現彩虹,頭痛,甚至噁心及嘔吐,有些人會以為是感冒的症狀,在發作時,眼壓可升高至50-60毫米汞柱以上(正常眼壓為20毫米汞柱以下),此時會壓迫視神經及血管,造成視神經及視網膜傷害,導致失明;引起急性發作的原因,除了本身眼睛構造的因素外,還包括壓力大,情緒變化,長時間處於暗室及藥物作用等。

亞急性(間歇性)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發作時,症狀類似急性發作,但較輕微,會眼睛痛,眼睛紅,視力模糊,燈光周圍出現彩虹及頭痛,它會反覆發作,但通常在睡著後,或從暗室出來之後,會自行恢復。慢性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通常沒有症狀,除非視野嚴重缺損,才會感覺視力受影響,此時的視神經已經萎縮,無法復原。

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的治療是以雷射治療為主,常見雷射的作法,是用雷射光在眼球內的虹膜打個小孔,使得眼球內的房水流通順暢,不致阻塞,眼壓就比較不會升高。雷射治療基本上是很安全的,治療的時間約五分鐘,雷射的時侯會覺得眼睛痠痠的,雷射完之後會有輕微的發炎及暫時性視力模糊,因為外表皰有傷口,雷射後不必包紮眼睛,只需點消炎藥水治療即可,也因為雷射傷口很小,不像白內障手術術後,有些生活上的禁忌;青光眼雷射治療不會讓視力變好或變壞,治療的目的是希望控制青光眼的病情,儘量讓病情惡化的速度減緩,讓視覺功能維持得久一點。

有些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病患在雷射治療後,眼壓控制穩定,且視神經未繼續萎縮,因此可以不必繼續點藥治療,只需定期追皰檢查,但也有比較嚴重的病患,在雷射治療後,眼壓仍無法控制穩定,視神經持續萎縮,還需要繼續點藥控制,甚至有些病患,以藥物及雷射治療,仍無法控制病情者,還需要手術治療。

由於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主要是天生眼睛構造的問題,而左右眼的構 造通常是相似的,因此,如果有一眼青光眼已經發作,另一眼的青光眼,通常遲早也會發作,雖然可能尚未出現症狀,但也應先接受雷射治療,以避免發作,特別是急性發作,因為急性青光眼發作過的眼睛,通常會出現嚴重的視神經萎縮,對視力影響很大。

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患者除了定期檢查,依醫師指示治療外,平時要注意的就是避免熬夜,情緒變化太大,壓力太大,對於一些可能影響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的藥物,使用上也要注意。通常原發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是無法預防的,我們建議大家,40歲以後應該每年定期檢查一次眼睛,如果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可以提早開始檢查,一旦檢查出青光眼,就該接受治療,定期追皰檢查,希望經由現有的治療方法,延緩視神經退化的速度,延長眼睛使用的壽命;雖然青光眼這個疾病,目前還無法根治,但我們希望可以儘量控制,讓青光眼患者的視力,退步得慢一點,眼睛可以用得久一點。
本文作者: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陳怡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