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人氣
-
累積人氣
-
粉絲數
-
回答數
-
文章數
關於我
精神科
精神科
哈佛大學精神科研究員
台大醫院精神科進修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
台中縣梧棲童綜合醫院心身科主任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中分院身心醫學科
失眠症、焦慮症、憂鬱症、社交恐懼症、強迫症、恐慌症、畏懼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老年失智症 其他非特定部位之身體不適、酒癮藥癮之治療
談心理防衛機轉-----東西文化的智慧
李豪剛醫師
人類文明邁進廿一世紀的今天,隨著高科技及工業的發達,近代人類的文明一直在向外擴張向外追求,曾幾何時,人類的太空探測船又開展另一銀河系的太空探險計劃-,向未知的世界挑戰、追求;但是當人類向外追求的同時,卻又發現到我們所處的星球有太多的問題,高犯罪率、毒品泛濫、飢餓、人口膨脹、環境污染、區域性戰爭的威脅...等等,在向外太空追求的同時,人們不禁開始懷疑,人類是否有足夠的智慧來超越這些苦難而立足於這個古老的星球。
現代人具備許多的知識,以便向外追求,達到物質慾望的滿足及快樂,卻少有智慧覺察內心世界的空虛貧乏,向內追尋,以達到現世憂悲苦惱的止息,人類需要先覺察到內心苦惱的存在才能向內追尋苦惱的原因,進而在原因上努力以達苦惱的止息:所幸古聖先賢也曾面對同樣的憂悲苦惱,他們的傳承智慧藉由東西文化的交流融通,是否開啟我們智慧的亮光,以達到今世憂悲苦惱的止息,實在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本文即藉由西方精神動力學派心理防衛機轉的討論及東
方禪學的思考互相融通,期望開展一種新的思考空間,了解苦惱,超越苦惱。
精神動力學派中的1-PERSON PSYCHOLOGY認為人類一切行為的主要驅動力,在於緩解二大本能的需求.亦即在於滿足「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這二大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所謂「生的本能」與儒家所談的「食色性也」「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有異曲同工之妙。死的本能就是破壞、攻擊的本能,亦即人類自幼即有自我的擴張性、侵略性及破壞性,例如二、三歲的幼兒就會與兄姐搶玩具零食,搶到一個還不滿足,還要再搶第二個、第三個,如果搶不到就大哭大鬧,甚至出手或者自己傷害自己,當幼兒協調動作發展成熟之後,就會開始向外探索,因而會讓爸、媽擔心,不是把髒的東西往嘴巴塞,就是碰觸一些危險的物品,因而爸、媽要開始注意幼兒的安全,對他說「不」,因此,幼兒的行為在滿足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的同時,也感受到外界規範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往往是採取與本能相對抗,具有批判性及懲罰性的。
精神動力學派中的2-PERSON PSYCHIOLGY,亦即客體關係學派,則認為,人類一切行為的主要驅動力並不在於緩解二大本能的需求,而是在於要與其他人發展出一個成功的人際關係,在這個發展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出現了「生的本能」及「死的本能」的問題。雖然二大學派在理論建構上有因果的不一致性,但是,二大學派對於心理防衛機轉的重視則是一致的。
「防衛」,顧名思義,是影射到外來的力量,壓力侵犯到我們了,我們需要來防衛,譬如說兩軍作戰,敵人的軍力特別強,我們評估一下,覺得自己沒有勝利的把握,因而採取消極抵抗的方式,且戰且退,就像民國三十八年撤退時所謂的「轉進」,為了保存實力,希望傷害減到最底,用逃避的方式來保存脆弱的自我;但是,當我們逃避時,除了要犧牲空間、時間之外,勢必無法採取更高明的戰略來克敵制勝,這是以軍事的觀點來談「防衛」;就心理上的觀點來說,當心理壓力過於強大,超過我們所能夠承受時,我們會在潛意識或下意識運作,直覺地來達到壓力的舒解,這種舒解壓力的模式由於是在潛意識或下意識中的運作,因而不經過探討分析就無從了解自己在潛意識及下意識是如何來逃避壓力,透過對這種模式的了解就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應付壓力的方式是不是成熟有效率的。在了解自己之後也可以用來觀察了解別人,進一步改善人際關係。
過去我們常掛在口頭上的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全世界,是政府施政的目標及動力;其實,就我們每一位個體而言,我們心理動力的穩定及平衡,我們身心能否安頓乃是決定於三大主要能量之間是否調和:(1)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驅動力;(2)現實感中的自我調適能力;(3)社會道德文化所孳息出來的自我批判能力,現代人處於一個變動性極高的工業社會現實中,常常會發現自己無法有效的因應這些巨大能量相互的衝擊,因而無法安頓我們的身心,焦慮感就由此而生。古德有云:定靜安慮得,我們的身心若無法安頓下來,那麼要超越人世間的憂悲苦惱,則如緣木求魚一樣的困難。
以下向大家介紹幾項較為重要,而會造成病態性適應的防衛機轉:
(一) 潛抑(REPRESSION):在此先介紹二位實際的臨床個案,個案甲是一位年輕的少婦,由於排行老么,自幼即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親是某大財團董事長,先生是該財團的高級主管,婚後,夫妻感情融洽,育有一女,年約二歲,個案甲視為掌上明珠,照顧的無微不至,很不幸地,在一次的旅遊當中,發生了車禍,其女兒因為坐於前座,當場被摔出車外慘死,而個案由則祗有皮肉之傷,當醫院救護車趕到現場時,祗見個案甲滿臉茫然地,抱著女兒,對外界無法作出適當的反應,除了低頭飲泣之外,幾乎無法無言語,因此就暫時被安置於急診室觀察,所有的身體檢查全部都是正常,但是個案卻仍然無法言語,經過了一天一夜,個案甲卻突然大聲的質問查房的醫師:「這裡是什麼地方,我的女兒呢,現在幾點了,我要餵她吃奶了」,對於發生車禍及到醫院就醫的情形,完全喪失了記憶,這個個案在臨床上被診斷為「暫時性失憶症」;由於遭受到女兒變故的重大心理創傷,超過了她的自我調適能力所能承擔的,因此在下意識中採取了暫時逃離的方式,以保存脆弱的自我,免於自我的崩潰。在例行的心理治療中,個案甲在藥物催眠暗示之下,可以開始面對自己心中的創傷事件,連帶悲痛情感的宣洩,慢慢地可以面對這件殘酷的事實,又勇敢地活過來。
個案乙是一位高中二年級學生,品學兼優,是老師心目中的模範生,在一次學校的尿液篩檢中,竟然被發現到安非它命尿液檢驗呈陽性反應,令父母、老師感覺非常意外,剛來本院門診接受治療時,對會談之反應較為被動、簡短,經過幾次會談努力之後,個案乙開始一面哭,一面講出他心中埋伏已久的苦悶;個案自述,從國小二年級就開始念安親班,父母親平時管教極為嚴格,放學後,所有的時間都在讀書,父母親嚴格禁止同學來家裡玩,也不許觀賞電視,由於大哥在國中時結交壞同學,成績一落千丈,常常補考,甚至遭學校退學,因而父母對他及弟弟的管教特別嚴格;個案乙回想起,大哥在國中時,與女朋友約會而逃課,事後被父親發現,吊起來痛打的情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而他從小碰到異性就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上了國中,碰到女同學,總是有股說不上來的不自在及害羞,心裡非常仰慕一位同學,但又不敢也不知如何啟齒,因而心中有說不出來的苦悶,又因青春期生理的變化,對於自己偶而手淫有很深的罪惡感,覺得自已變得像大哥一樣,深怕被父母、老師知道而遭到苛責,因而心中的苦悶,惟有藉著讀書及偶而打打電動玩具來舒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使用了安非它命,剛開始他覺得對自己苦悶的心情有所幫助,但是很快卻發現自己上癮了。「成長是痛苦的,對痛苦的無知則會苦上加苦」,對於痛苦沒有適當的期待及認知,因此當痛苦來臨時,就無法有效地因應,就像個案甲及乙,在潛意識或下意識中採取逃避的態度,結果就苦上加苦,以上正如東方禪學中所說的苦,「苦集滅道」,由於對於「人生有苦」的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及準備,當痛苦來臨時就採取逃離的方式,小苦無法超越,累積起來就變成大苦,就更難處理了。
現在的年青人,由於物質生活不虞匱乏,過慣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對痛苦的體會較少,更遑論對痛苦的期待與認知了;相反地,我們的父母親們則真的是苦過來的,因為在較差的物質條件之下,對痛苦有較多的體會,對於痛苦較能適度的認知與期待,因而當痛苦來臨時,比較不會逃避,較能夠面對及忍耐,針對痛苦的原因努力,去超越人生的痛苦。西方精神動力學派中成熟的防衛機轉,如:期望(Anticipation)及抑制(Suppression),與東方禪學中的苦集滅道互相呼應,其實二大思想是可以互相融通,為我們開展新的思考空間。
人類的存在,往往是有許多苦痛的,這並不是一個危聳聽的灰色悲觀論調,而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講到人生的苦,有所謂的生老病死之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而禪的目的,則是現世憂悲苦惱的止息。「苦」就是揹包袱的人覺得很累,而「苦集滅道」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放下包袱的過程,人苦不覺得「累」,不覺得苦惱,就不會想到要把包袱放下,故覺知到自己很累或發現自己有苦惱是解脫苦惱的開始。其實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人生的苦惱,祇是有的人覺知能力較高,知道自己的光景,而有一些人則較為迷糊,在苦惱中而不自覺。’當一個人覺察到自己有苦惱之後,進一步去觀察令自己苦惱的原因,找出是那些因緣集合在一起而使苦惱產生,這就是「集」;「道」就是解除苦惱的方法,經由此方法可達到苦「滅」的目的,也就是憂悲苦惱的止息。
精神分析治療的理論基礎是:現在的苦惱係源自於幼年時期的衝突再現(reawakening of the early conflict),亦即所謂的「心靈既定論」(psychic determinism),其過去因,現在果的思考是線性而外來的,亦即追溯過去的衝突,讓個案了解現在苦惱的原因,而這些苦惱的原因往往是由於外在的情境所造成,例如:幼年時期的重大創傷事件等等。而「禪」的治療方法,其過去因,現在果的思考則是更多元,精緻與生活化而且是內塑的,亦即藉著自我覺知能力的提昇,了知自己大大小小的苦惱的原因是執著於人世間的常樂我淨,我們的心不是「散亂」就是「昏沈」,如蠟燭一般,心力不是太弱小,就是容易被外境之風所牽動,當情境合我意時,我們就覺得快樂且希望常常有這種快樂,這就是貪;當情境不合意,我們就起了恨心,怨天尤人;心由境轉,自己的心無法作主,因而是無常、虛幻的,能覺知到這種虛幻性與無常性才是痛苦解脫的開始,如在會議場中有二派的意見僵持不下,演變出強烈對抗的場面,這時有一個人站起來,要上洗半間,當他要離開會議時,忽然有一陣風吹過來,將房間大力的帶上,在會場中的人馬上破口大罵:「真沒水準,不同意也罷,大力關門;是啥意思,想打架嗎?」其實,這個人是冤枉的,門的確不是他關的,而是開會緊張的氣氛將這些人的心染濁了,投射外界,而起了誤會。以禪學來說一顆被染濁的不清淨的心無法洞察到諸法實相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精神分析學中客體關係理論,有所謂的客體影像(object representation)及自體影像(self representation),亦即早年時期,我們的第一個男人--父親,第一個女人--母親,在我們幼小的心版上留下一個不可抹滅的印象,形成將來對待人事物的基礎,因而任何早期教養的過度偏差或創傷,是日後困擾的根源,這與禪學所說被染濁的心是一致的;祗是,禪學對這方面的討論是更全面性而超越我們的線性思考範疇,亦即由無始劫熏息而來的無明與執著是為苦惱的根源,惟有藉由禪定所生的「緣起性空」的智慧,才能進一步了脫「無明」,放下執著,達到憂悲苦惱的止息。
二.投射(projection):正如在電影院中觀賞電影,我們所看到的影像,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由放映室「投射」出來的。心理學上有二個有名的「投射」之研究報告:1.Murray讓一組小朋友觀賞一系列的人物畫像,然後再根據他們個別觀察到人像之醜惡程度予以評分,例如:極端醜惡,相當醜惡,稍為醜惡,並不醜惡等,記錄其評分之後再讓他們玩一項主題為「謀殺」的恐怖遊戲,遊戲結束之後再讓他們二度觀賞同一系列的人物畫像,再就人像之醜惡程度予以評分;結果發現,第二次人像醜惡程度的評分有明顯偏高的現象,畫像並沒有變,而是人的心變了,因為玩恐怖遊戲之後,小朋友的心理充滿著恐怖不安的情緒,這種情緒投射出來的結果,畫像就變成醜惡了。2.Sears將心理學系的學生分成二組,在做實驗之前,一組的學生預先接受自我人格特質的討論及評估,而另一組的學生則否;然後由兩組的學生來互相評估對方的人格特質,結果發現後者比較傾向將自己的人格特質歸諸於被評估者的人格特質,將自己的人格特質「投射」到對方的人格項目當中。因此,一位精神分析治療師首先需接受精神分析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才能避免治療時所造成的投射偏差。這與禪學中的「萬法惟心造」「千江有水千月」是可以互相融通的,同樣一個月亮映在不同的江水,會呈現不同亮度、形狀的月亮;江水較為澄清、混濁或者波面較為翻騰或寧靜,都會影響月亮所映現出來的亮度與形狀。因而外面的環境會轉變我們的心,而我們的心也會投射到外面而形成我們對一切人事物的分別與對待;例如連續下了一個月的雨之後,忽然天氣放晴,我們的心情會為之振奮,豁然開朗,這就是環境會影響我們的心。相反地,當我們碰到不如意的事而非常苦惱時,則會覺得對外面的美景無心觀賞,對美食也無法下嚥,所謂「視而不見,味如嚼蠟」,因此心能轉境,也能為境所轉。有一句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在工商發達的今天我們的心常被太多瑣事所牽掛,所染著而不自知,因而無法保有一顆單純的心,快樂地活在當下,心被染著之下,「投射」到外界的一切人事物,而形成憂悲苦惱,因此被染著之心是一切苦惱的根源。
在一次的亞洲盃冠亞軍決賽中,比賽到了最後一局,比較是四比三,中華隊落後一分,輪到中華最後半局打擊,剛好是滿壘二出局,中華隊排出代打,結果打成二好球三壞球滿球數,這時,緊張的氣氛達到了頂點,這個代打的球員在眾望所歸之下,用力揮出,結果揮棒落空,留下殘局,結束了比賽,中華隊得到亞軍,這時,這位打者滿臉頹喪地用力把球棒摔到地上,非常委屈地叫著:一定是這枝球棒有問題:這是「投射」活生生的例子,這位眾望所歸的代打者壓力實在太大了,因而下意識裡把心中的焦慮投射到球棒上面,不是自己球技的問題而是球棒的問題。這位代打者實在太可憐了,為了國家及球隊的光榮,他不得不努力以赴,然而在努力以赴的同時,心裡執著於得失,因此無法專心地,發揮自己的全力打好最後一個球,而遭到失敗的命運,當他失敗時就怨天尤人地怪球棒有問題。假如這個代打的球員有受過東方禪學思想的薰陶的話,說不定中華隊會拿到冠軍,即使輸了那場球賽,也會「無怨無悔」,因為他的的確確「全力以赴」了。
古時候,有一個員外,娶了四個老婆,大老婆百般的照顧他侍候他但他一點也不珍惜對她視若無睹;對二老婆則較平常,不會太苛刻也不會太好,對三老婆則很好,每天看到他就非常高興,,對四老婆最好,幾乎沒有她就沒有辦法生活,真可以說是形影不離,有一天,這位員外病得恨重,大夫宣告危在旦夕,他想,自己家財萬貫,就這樣一走了,孤伶伶地,很寂寞,不如找一個人陪他下葬,死後才不會寂寞;就叫他最寵愛的四老婆過來,四老婆說不行啊!我還年輕,生活還沒享受夠,我怎麼可以跟您去死;又把三老婆叫過來,對三老婆說:不要啦!我長得那麼迷人,你死了之後,還會有別人來愛我,我還要改嫁,我怎麼可以跟您去死呢;再把二老婆找過來,二老婆說,不行啦,我如果跟您去死,那麼多的產業及家人誰來照應啊!員外非常失望,最後只好硬著頭皮地把大老婆找過來,心想,我平常對她那麼苛,她一定不會答應的,但是出乎意料之外地,大老婆竟然答應了他,大老婆說:雖然你平常對我不好,非常苛刻,但是嫁雞隨雞,好吧,我就跟你去死。這是一個寓言故事,四老婆是隱喻我們的身體,平時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很好,肚子餓了有山珍海味,我們要穿什麼漂亮衣服、裝飾打扮、美食、美衣,我們都很注重,但是死了之後帶得走嗎?三老婆是隱喻我們平時對外求名求利、好像一直都不夠,想要再多一點,貪得無厭,但是死了之後,還是帶不走;二老婆是隱喻我們的親人,雖然也是我們所愛的,但是我們死了之後,頂多送我們入殮,不可能跟著我們走的;大老婆是隱喻我們的心,我們死了之後,我們的心也是跟著我們一齊走,無論生死都離不開我們,因此對我們的心,我們不能虧待它,每天每時每刻,要好好照顧它,「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們在這個工業發達的社會,我們的心常常是萬馬奔騰的,有時掛念東,有時掛念西,在精神科病人上看到的可能是更嚴重的散亂心、妄想心、妄念、執著…..;其實我們的心何嘗不是如此,賺了多少還不夠,還要再賺多一點,別人對我們好,我們就特別高興,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的心也會受影響….有很多貪心、嗔心、癡心,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無法照顧自己的念頭,而失去心靈的平靜;我們的心原本是像水晶球那麼的透明,但是,我們任由它奔馳,因為太多的妄念、執著、貪嗔痴而染上了灰塵的結果,就看不到心裡的亮光了,我們的心理有很多不合理的抱負水準,考試一定要考第一名,小學要念資優班。國中要當模範生,高中要第一志願,大學一定要念台大,畢業後一定要去留學,一定要嫁一個英俊瀟灑的青年才俊,出門要有進口轎車,住的一定要是豪門大院;我們對自己有很多的抱負理想,不是說這些理想不好,而是當我們執著於這些事情,不放開我們的心情,是一定要且非得到不可時,我們的心就無法安頓了,就像水晶球染上灰塵無法發光了,茶林玉禪師在修行悟道後寫了一首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日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他說他本來有一顆明珠,不曉得去照顧它,就像我們的心一樣,長久以來被很多執著妄念,像灰塵一樣把我們的心封閉住了,而他今日開悟了,心中的光可以發亮了,可以來了解一切人事物的實相。其實我們講的「萬法惟心造」「投射」等,都是我們的心在運作,因為我們無法保持一顆單純的心;在這個社會上要保持單純的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我們如果要來對治「投射」這個不成熟的防衛機轉時,保持一顆單純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把我們許多不合理的抱負水準及執著開放出來放下,我們就不需要這些防衛機轉來運作了,我們不需要很多的灰塵污染了我們的心。精神動力學中成熟的防衛機轉- asceticism(清心寡欲)與東方禪學中的單純心,平常心是可以融通的。其實說穿了,我們生活的目的何在,生活的目的及本質其實就是好好的去生活,很平常地去生活,很簡單地去生活。假如我們有太多不合理的抱負水準,刻板的印象,希望得到心中想要的,努力去拚,並不是說,這樣不對,但是如果在拚的過程中犧牲掉我們的生活,那就是以生活為手段,來滿足我們不合理的抱負水準,捨本逐末了。在美國居住期間認識一位黑人朋友,不惜舉債購置豪華轎車,卻窮到沒有錢可以吃飯,照顧子女的生活,這就是以生活為手段,為滿足不合理的抱負水準犧牲生活的一個實例。
鄭石岩老師會將我們的人生比喻成一朵花,假如我們是路邊的一朵牽牛花,就不用羨慕在溫室中的大牡丹,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性,因緣各有不同,是無法比較的,祗要我們這一朵花是很有活力地綻放著才是最重要的;所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要如何單純地為生活而生活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課題,像牽牛花一樣,祗要很自在、很有活力地綻放著就是實現我們的人生,這時也不需要任何防衛機轉,境來轉心,心來轉境的困擾自然迎刃而解。
三.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個案丙是一位國營事業的高級工程師,來本院求診時,其主訴為最近半年來情緒低落,脾氣變得易怒,有時會有自殺的意念,覺得人生活著沒有什麼意義;會覺得最近工作壓力很大,同事及主管都不尊重他,自認自己的企劃能力是一流的,但是主管卻不賞識,半年前在遴選公司次級主管時,很不幸地,他沒有被選上,他自述,在這件事上受到很大的羞辱;追溯他的過去生活史,他是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一位弟弟,自幼爸爸最疼大哥,媽媽最疼小弟,大哥就讀建中,成績都是班上第一名,小弟從小就長得相當可愛,伶牙利嘴,而他既不聰明又不可愛,從小就需要拚命的努力才能迎頭趕上,他會覺得很需要別人的肯定,讚美,對自己才有信心。在某國立大學研究所畢業後,認識很多女朋友,在眾多女朋友中,他看上了一位同事,就是他目前的太太,他的太太祗有國中畢業,學歷懸殊,但是他覺得太太是最了解他的人,在各樣的事情上太太都由他自己作主,一切總是順著他,因此,與太太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百分之百的自我肯定。這是一個自戀型人格的個案,由於幼時父母教養態度的偏差,導致強烈的自卑感,經由反向作用發展成很強烈的自尊心及自戀性格。
他覺得在公司裡面,自己的能力最強,沒有被選上主管,是他個人一生中最大的羞辱,在多次的心理會談中,一直無法突破他對這件事的在意及執著,他覺得他的自尊心就是他生活的一切,如今既然自尊掃地,他再也活不下去了。不得已之下,就開始嘗試用泛人生哲學討論的方式來探討他的問題,在偶然的情形下,他提及最近所做的一個惡夢,夢見有一隻獅子撲向他,他醒過來時已經嚇得汗流浹背,心跳過速,我就問他:你想,這個惡夢發生在別人身上,譬如說發生在你的同事、主管等身上或是王永慶的身上,他們會是怎樣樣,他遲疑了一下子說:我想,他們也不能夠怎樣吧,的確,拋開了一切世俗、名利、地位,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平等的,如何來分別你好還是我好,你比較高尚,還是我比較高尚。他說:「我知道在夢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這個跟實際的生活是不一樣的啊。」我問他:那麼你覺得你的人生要怎麼過才會快樂,才有意義?他說:能利己利人,不作虧心事就是一種快樂。我說:那麼你回去思考一下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人從夢裡醒過來,醒過來又去作夢」,他回來之後,覺得好像得到什麼,好像又沒有得到什麼,我就跟他說:「其實你能夠說人生不是一場夢嗎?」撇開一切世俗名利,南柯一夢,這樣就過去了,人其實是活在無數的生減當中,例如今天大家來這邊開會,等一下會散了,大家走了回家了,這樣就是「一次的生滅」,一個念頭的生起與消失,也是一次的生滅,「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凡是我們所看到、所想到、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以時間、空間為座標為條件的,時間一過,空間一變、條件一變,就不再存在,因而「諸法空相,諸法無我」,「緣起性空」,凡一切生滅的事物都是虛幻的,並沒有實體的,正如我們的身體一樣,憂悲苦惱也是以時間、空間為座標而不以實體存在的,這就是禪講到的空,「空」就是放下,為什麼要放下自我,放下憂悲苦惱?因為它們都不具有實體性而是虛幻的,如「種子」「果實」的關係;種子是「因」,肥料、土壤、水份、日光是長成果實的「緣」,如果缺少「因」與「緣」要長成果實是非常難的,就如我們遭遇到憂悲苦惱的果,我們不是針對「果」在努力摘除,因為果是「虛幻性」的,如果在「因」「緣」上努力才能改變果,所以只要「因緣具足」,要「果」不長成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禪是非常科學,而且是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總之,我們所有的苦惱,其主要成因絕大多數是基於內在的,苦惱來臨時絕不可怨天尤人,反而應淨心思考,求諸己,當面臨困境無法脫困時,則不妨請教禪學專家或精神科專科醫師,以求得身心的安頓。
筆者簡歷:前台北榮總精神科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精神科研究員
臺大精神科研究醫師
前草屯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前童綜合區域教學醫院心身科主任
現任慈濟醫院台中分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門診時間
我的名片
李豪剛
醫師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