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您不可忽視的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的元凶

文�宏恩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近幾年來,消化系專科醫師都一致公認上消化道黏膜的疾病輿「胃幽門
螺旋桿菌」感染有直接相互的因果關係。在一世紀以前,胃腸專家都認
為細菌是無法生存在動物的胃裡面;但在1982年以後,陸續有很多的臨
床研究報告,指出十二指腸潰瘍罹患者的「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
高達90∼95%,胃潰瘍罹患者則達70∼80%,胃炎罹患者則佔
90%,胃癌罹患者亦高達60∼70%。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在台灣地區的「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人口數
,竟高達一千萬人左右,而這些受感染的個體也是將來成為「胃腺癌」
罹患者的高危險群;由此可知,「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將會造成在
台灣地區居民最主要的健康問題。

既然「胃幽門螺旋桿菌」是典型的細菌,因此要消除「胃幽門螺旋桿菌
」就必須使用抗生素。經過近十年的臨床藥物試驗,發現消化性潰瘍年
復發率由原先的75%降至15%,由此可知「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抗
生素的使用在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上佔著很重要的地位。

雖然,有些學者強調使用某些特異性的制酸藥物,再加上抗生素的使用
可以使得「胃幽門螺旋桿菌」在很短的時間內(甚至一個星期內)達到
完全滅菌的目的;但在長期的臨床追蹤中,其完全根除率卻不相上下;
此外,長期的抗生素的使用亦會較易造成細菌的抗藥性。

因此,「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抗生素使用,最好不要超過四至六個星期
;其中最常被使用的藥物不外是制酸劑加上鉍鹽、Amoxicillin、Flagyl
或Clarithromycin,而這些藥物最常出現的不適反應包括有藥物過敏、
噁心、腹脹、腹瀉、軟便、黑便、食慾不振、上腹部不適、全身倦怠、
舌苔增加並出現金屬味,但這些副作用都是一時性的,一旦藥物停止後
這些不適現象都會隨即消失。

除外,某些臨床醫學家嘗試研究發展出「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疫菌注射
,希望能夠經由疫苗的注射使得個體能夠產主動性的免疫能力,並由此
來減少「胃幽門螺旋桿菌」的致病率,進而使得消化性疾病或胃癌得以
減少或消失。

雖然「胃幽門螺旋桿菌」在導致消化性疾病的成因中,佔有很重要的地
位,但在台灣地區醫界中,卻只有胃腸科專科醫師執著的利用抗生素來
治療消化性潰瘍,此亦是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仍然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
;因此,假若消化性潰瘍在長期治療中,無法得到「痊癒」或「緩解」
時,讀者不妨提醒你的主治醫師是否需要考慮「胃幽門螺旋桿菌」之感
染之可能性。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不得抄襲)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