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同性戀迷思系列─唯獨你是不可取替!

迷思一、你怎麼確定你是同性戀?

當有同性戀學生尋求協助時,輔導老師往往把關注焦點放在她「究竟是
不是」同性戀上,但其實問題焦點可能並不在於她是不是同性戀,而是
感情困擾與人際關係等其他議題。這時候請輔導老師以平常心對待,就
像一般輔導中會做的一樣,先按耐住性子聽聽學生怎麼說,讓她說出所
關注的困擾,針對學生本身的問題加以協助,而不要轉移問題焦點,反
而花一堆力氣來界定她是不是同性戀,甚至進而想將她「導正」成異性
戀,這樣做不但沒有解決學生原有的問題,反而增加她的困擾。

迷思二、你只是所謂的「假性同性戀」?

許多輔導專家談到同性戀的界定時,往往採取較異性戀嚴格許多的判斷
指標,並且有所謂「假性同性戀」的概念,其背後隱含著同性戀是不好
的,學生最好不要是同性戀的態度,這其實反映出的是輔導專家面對學
生同性戀身分時的焦慮。當學生帶著「我是不是同性戀」的問題來找老
師時,不必急著幫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更不需用專家的標準來界定她
,而是鼓勵她說出她自己內心的感受,聽聽她對於「同性戀」這件事的
想法,聽聽她所經歷到的各種情感經驗,將界定的權利還給當事人,陪
伴當事人去面對自身的經驗,才能找到隱含在「我是不是同性戀」問題
背後真正核心的困擾,也才能增加當事人解決問題的力量。

值得老師們注意的是,很多學生問「我是不是同性戀」這類問題時,其
背後真正的動機,常常是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接納與支持,倘若老師不能
接受或不斷的加以懷疑與檢視,帶給學生的將會是更挫折的感受。老師
這時應該做的是協助學生做自我探索,進而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千萬
不要複製了社會對同志嚴苛的對待方式!

迷思三、根據專家對同性戀的定義,你不是同性戀。

輔導相關文獻對於同性戀的定義通常會有兩點缺失,也就是往往採取較
異性戀更為嚴格的定義,以及過度強調性行為與性幻想,而忽略當事人
的感情層面。金賽博士對同性戀的定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金賽博士
認為「同性戀是指年齡超過十八歲,並曾與和自己同樣性別的伴侶有過
多次重複的肉體接觸,並達性高潮者。」當我們要將這個定義適用於同
性戀時,可以先想想適用於異性戀時是否合理。此外,同性戀的本質是
與同性伴侶的感情關係;因此在界定同性戀時,不應過度強調性行為,
而忽略當事人的情感感受。

迷思四、同性戀是不正常的,所以你最好不要當同性戀。

美國精神醫學會從1974年起不再認為同性戀是精神疾病,而把它視為人
類性傾向的一種,和其他性傾向一樣的自然與正常;換句話說,同性戀
和異性戀彼此雖有差異,卻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輔
導老師並沒有接受這項看法,甚至有些老師由於對於同性戀的刻板印象
,在輔導同性戀學生時,往往不自覺地透露「你是不正常」的價值判斷
,而造成對學生的傷害。其實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同性戀,在各個領域都
有優越的表現,也活得自信自在,不但可以自我接納,同時也得到親友
的支持。

迷思五、你為什麼會變成同性戀?要找出原因來對症下藥!

當輔導老師試著找出同性戀的成因時,我們要提醒老師注意的是,其背
後動機是否是將同性戀學生當作病人,想找出疾病的成因,進而加以預
防與治療。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文章在探討同性戀的成因,卻沒有看過任
何文章探討異性戀的成因,其實是反映作者認為同性戀是不正常的、是
不好的。我們必須提醒老師們注意的是,這樣的看法是不符合現代精神
醫學對於同性戀的認知,反映出的只是人們對於同性戀的偏見。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