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胃食道逆流導致吞嚥困難?竟是「食道弛緩不能症」惹禍

胃食道逆流導致吞嚥困難?竟是「食道弛緩不能症」惹禍_圖1

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Darren 諮詢專家/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 黃天佑

你有時常狂打嗝、猛放屁、火燒心、胸悶痛等經驗嗎?這些都是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的症狀。根據統計,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成為現代已開發國家最普遍的文明病,門診病人數僅次於感冒。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黃天佑表示,常見的功能性腸胃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吞嚥困難、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脹氣,以及大腸激躁症、便祕、腹瀉、膽道疾病等。

其中,胃食道逆流好發在不同的年齡層,發生原因可能與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問題,或是功能性異常有關,大部分患者在服用胃藥、調整作息,就能獲得改善,但卻有近30%的胃食道逆流患者,長期服用胃藥仍白忙一場。

黃天佑指出,想知道自己是否為「難治型胃食道逆流」,除了透過內視鏡檢查之外,也可經由食道功能蠕動壓力測試、食道胃酸鹼度檢查等,幫助醫師診斷和評估各種治療的成效。

可評估胃食道逆流是否為食道功能性問題所引起,例如:賁門括約肌鬆弛導致胃酸逆流;或是因為吞嚥困難等功能性疾病導致,如食道弛緩不能症、食道擴約肌閉鎖不全、食道痙攣、橫膈膜疝氣變形等。

黃天佑進一步解釋,吞嚥困難症狀之成因有許多,大致上可分為良性與惡性病因。良性病因,包括胃食道逆流症、食道發炎潰瘍、異物卡住、食道神經過度敏感、食道弛緩不能症、甲狀腺腫大等;而惡性成因,包括食道癌或咽喉、甲狀腺、縱膈腔惡性腫瘤壓迫導致。

其中,需要盡早治療恢復較好的「食道弛緩不能症」(achalasia),常常因為延後診斷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根據統計,從有症狀開始至診斷平均需花上10年,曠日廢時。

他說,其中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率大約10萬分之1,發生原因為食道腸肌層神經叢(myenteric plexus)中的副交感神經節細胞減少,造成食道與胃交界處賁門附近的下端食道括約肌,持續地收縮而無法放鬆,導致食道內的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到胃部。

目前,醫界對於造成食道腸肌層神經叢中副交感神經節細胞減少的原因仍不清楚。而該疾病好發於20至50歲發病,常見症狀為吞嚥困難、胸痛、進食後吐出完全沒消化的食物,以及體重減輕,病程通常為慢性、長期。

黃天佑表示,治療上主要有腹腔或胸腔鏡手術、經口內視鏡氣球擴張術、經口內視鏡局部肉毒桿菌注射,以及近年來新發展的「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等。

其中,「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可以做到體表無傷口、恢復快、保留大部分正常組織以及生活品質較佳的取代治療方式,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併發症可能發生,嚴重者可能要開刀處理。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