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腦創傷病人常帶鼻胃管出院 管路已成照顧者壓力也讓病人不願外出

腦創傷疾病帶來的後遺症,讓病人生活品質下降、自我照顧能力缺失、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協助。照顧者在病人出院後兩星期至一個月內,常面臨日常生活及處理疾病相關照護問題上的困難,讓照顧者有焦慮及憂鬱的情形,進而產生照顧的負荷與困境。 
 
因腦出血後遺症的病人常會帶著鼻胃管和導尿管出院,因此照護管路也成為照顧者的壓力,且病人也會因為外觀多了管路而不願外出,奇美醫學中心統計 6A 病房102 年腦創傷病人管路的留置現況,發現總共 487 人次留置。 
 
其中導尿管留置佔 212 人次(45.3%),鼻胃管留置佔 134 人次(28%),又出院時仍留置的比率分別為導尿管佔 5%,鼻胃管佔 13%,數據顯示導尿管容易移除,鼻胃管的移除基於安全考量,需要更謹慎評估。 
 
腦創傷病人因腦傷部位的不同,可能出現失語:不能正確理解別人說話的意義或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也可能出現吞嚥困難,不能安全由口進食,營養攝入量常有不足或過多,需要特別注意。

奇美醫學中心因為 102 年的發現,所以 103 年開始啟動團隊,要協助病人順利移除鼻胃管。 
 
病人的憂愁 
63 歲經商的張先生,因車禍造成腦出血,開刀後生命存活下來了!但是左側肢體活動變差,插著鼻胃管,由於臉部插著鼻胃管讓張先生情緒低落,不願和家人朋友互動。

移除鼻胃管的步驟 
一般移除鼻胃管有一定的步驟,現敘述如后: 
步驟一:經由腦神經外科醫師及護理師共同評估病人昏迷指數至少達 10 分,也就是病人可以聽從指示才可從口進食。 
步驟二:會診語言吞嚥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與治療。 
步驟三:會診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提供管灌食的轉換飲食。 
步驟四:護理師指導家屬執行口腔清潔及注意嗆食的症狀。 
步驟五:病人經由 3 天由口進食無嗆食及熱量足夠,即可拔除鼻胃管。 
 
進食訓練過程由語言吞嚥治療師、護理師及家屬共同合作,評估進食過程發生的困難與嗆咳發生率,包括進食時食物由口流出、無法咀嚼、無法下嚥、覺得食物卡在咽喉部、引起嗆咳與食物自鼻孔流出等。 
 
較嚴重的病人可能出現口常張開、流口水、常被自己的口水嗆到、無法說話或說話極不清楚等現象。吞嚥過程中,若超過 10%發生嗆咳情形,造成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就大增,若大量的食物殘渣堆積於口中,也容易再度造成嗆咳。 
 
因此進食後,要立即清潔口腔,並檢查口內是否仍殘留食物,若進食後發聲時呈現潮濕音質,可能是有食物掉落至喉部的聲帶上方,先清喉嚨再做吞嚥動作,若仍有繼續咳嗽、痰多、呼吸變喘等情況,就必須停止由口進食,需暫時用鼻胃管方式進食。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 6A 病房護理長王維那表示:腦創傷病人的鼻胃管是可以經由團隊給予適當的吞嚥訓練及護理後,在安全進食的前提下移除的,我們希望每一位腦創傷的病人,都能經由團隊的協助順利移除鼻胃管,重拾自我正向形象,與家人朋友一齊走出戶外並品嚐美食。


護理部 6A 病房護理長 王維那 
護理部副主任 馬淑清 
腦創傷中心主任 郭進榮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