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提昇麻醉安全,監視儀器越多越好!

「全身麻醉後會不會影響腦部功能?會不會醒不過來?」臨床上還是很多病人在術前麻醉訪視時,會緊張地問麻醉醫師這樣的問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主任郭奇坤表示,腦部是人類生理中樞,也是全身麻醉藥物作用的標的器官。近年來,由於整體人口老化及流行病學的改變,越來越多合併有心血管及腦部疾病的病患接受手術麻醉,增加了許多麻醉風險。雖然現代醫學不斷在進步,許多麻醉期間的監測儀器問世,但大部分著重在心、肺功能的監測,能簡便應用於手術過程中的中樞神經監視器卻相對少。
    
郭奇坤指出,傳統上,麻醉中的腦部監測方式多是麻醉醫師經由血壓監測,間接計算腦部血液灌注壓力,也就是多依靠經驗判斷腦部灌流是否足夠,如此的監測方式無法直接提供腦部氧合狀態,腦細胞的正常運作非常依賴足夠血氧供應,短時間的腦部缺氧就足以引起極嚴重後遺症(如:缺血性中風)。所以能在麻醉過程中,連續、即時、非侵入性監測腦部的血氧供應狀態是極為重要。
    
國外對於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的研究已有二、三十年,引進國內而實際應用於臨床約是近十年。目前應用方式是使用近紅外線透過貼在病患兩側前額特定的專用貼片(需自費使用),持續測量腦部皮層氧氣飽和度的參數,因為含氧血紅素及缺氧血紅素對不同波長的近紅外線有不同吸收能力,所以透過計算兩種不同波長的近紅外線被吸收分率,就可以約略估計含氧血紅素及缺氧血紅素之間的比率。也就是說,可以在短時間內,測得左右兩側大腦皮層的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
    
麻醉前可先取得病人基準值而依此訂出危險值,手術過程中,便可以觀察及比較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變化,並及早做相關處置。郭奇坤說,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不管是針對需體外循環的重大手術或高危險病人的手術,在麻醉及手術過程中,使用此種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確實可以減少腦部神經傷害(如:缺血性中風)及術後認知異常的發生率。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忠孝院區 麻醉科 郭奇坤 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