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幫助子女建立良好心血管

心臟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據世界心臟聯盟預計, 2020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將增加50%。 心血管病已成為全球衛生保健的沉重負擔,如何避免成為心血管病患者? 一切得從小時候做起。 

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心臟病帶來的威脅只是成年人的問題,其實不少心臟病的誘因都是在小時候積累,一直帶到成年,致使心臟病的發病年齡愈來愈年輕。

為喚起公眾對心臟病的關注,世界心臟聯盟在1999年將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世界心臟日(今年的世界心臟日是9月30日),除了希望成年人注重心血管病,更希望推進至兒童層面。

兒童心臟病
非先天性的心臟病在兒童期是很罕見的,只有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容易引起心臟和冠狀動脈問題。川崎病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嬰幼兒,其中以一歲以下的男嬰風險更高,會侵犯兒童全身的中小型血管,使血管發炎,小朋友有發燒、結膜發炎、皮膚出現紅斑、喉嚨發炎,手指及腳趾脫皮等症狀。因為川崎病影響血管,會使冠狀動脈脹大,形成血管瘤,造成心血管梗塞,治療不善,心血管從此變窄,長大至青年期較容易患上心臟病。

川崎症的成因至今仍然不明,一般認為可能與感染細菌或病毒引起免疫系統反應有關,是已經發展地區導致兒童心臟病的最常見病因,在香港亦不少見。

兒童心臟病的高危因素
心臟病不是兒童及青少年的主要致命死因,卻是成年人的殺手,但是導致心臟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高膽固醇、血脂異常、糖尿病及肥胖,都不難在現時的兒童身上找到,而這些高危因素日漸累積,到了成年,就是導致心臟病的元兇。

大部分可以影響兒童日後成為心臟病患者的高危因素都可以在早年控制,減低日後患上心血病的風險。研究發現,不少兒童的血管在兒童期已經開始產生變化,不過病發時間會在成年之後。

香港小學生肥胖的比率相當高,每七個小朋友中有一個肥胖,與西方社會相當接近。量度成年人體重是否超標可使用BMI,但是BMI量度方式並不適合於兒童,要量度兒童是否超重,可根據成長曲線圖(Growth Chart)作參考準則。另外,香港衛生署的「學生健康服務計劃」,亦會配合學生在各個成長階段的健康需要,為學生作體格檢驗及生長、營養、血壓等有關普查。所以,只要家長關心自己子女成長的話,有各種渠道可以了解子女的健康情況。

要看兒童是否過胖,憑肉眼也可看出一二,如果看上去都覺得是偏胖,就應該是過胖了。而肥胖則與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有關,這些病可能不在發胖時期直接出現,多是肥胖維持了一段時期後逐漸產生,肥胖尤其會使身體對胰島素反應減慢,是導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現時流行的代謝綜合症(Metabolic Syndrome),就是指生理代謝層面的心血管危險因子積聚的現象,這些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肥胖、血脂異常或高膽固醇及糖尿病。代謝綜合症可以在童年期出現,所以家長應特別留意,另外,如果家族有代謝綜合症歷史,如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家長更應帶小朋友定期檢查。

如何鼓勵小朋友減磅
改變飲食習慣
兒童肥胖多源於家庭中不良飲食習慣,一般來說,胖童的家長或家人都是偏胖的,所以父母應以身作則,與子女一起建立健康飲食習慣,不要縱容子女吃太多零食,快餐店的所謂「垃圾食物」自有其吸引兒童之處,不能完全制止兒童進食,卻可以將次數和分量減低。

教育子女認識不良食物
學校的小賣部通常都會售賣一些極受小朋友歡迎卻又極不健康的小食,家長宜控制子女的零用,使小孩子不要花費太多零用於零食。也可以教育子女認識健康食物,從認知方面教育子女認識不良飲食的害處。

親子運動
肥胖最主要是吸收太多,使用太少而令脂肪積聚。小朋友最少每星期有三次30分鐘有氧運動,如果父母能夠參與,帶同子女一起運動,效果更理想。若子女不喜歡運動,父母應逐步鼓勵,可先由每星期運動一次開始,然後隔天,再進展至每天都做運動。

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推廣心血管疾病預防從小開始比成年才展開更有效益,不少國家已經意識到童年期肥胖與代謝綜合症的關係,好像日本,現時已開始推行傳統日本清淡的飲食文化。外國不少地區亦開始注重兒童午膳的脂肪攝取量,而在香港,改善學童午餐飯盒的多油多鹽多脂肪,對兒童的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的幫助。

幫助子女減肥應採用一些鼓勵的手段,若是兒童過胖而家長無法處理,可尋求專業人士幫助,要使心臟心血管健康,應從童年開始!

懷孕女性要注意
懷孕女性通常覺得身體內孕育著多一個生命,為怕營養不足,進補為恐不足。醫生認為,孕婦是不需要特別進補,只要注意營養吸收,分量比平常多一些便足夠,過度進食,會使孕婦有機會患妊娠期糖尿病,對孕婦和胎兒也有影響,胎兒出生可能會過重,全身器官也較正常嬰兒肥厚,易有先天性心臟病;亦有可能受胰島素的影響而致血糖過低。
本文作者:撰文:Kit 鳴謝:周啟東醫生(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