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對抗惡性腦瘤治療新趨向

張女士和多數的媽媽一樣辛苦了大半輩子,兒女終於拉拔長大,享受含飴弄孫之情時,去年底突然發生癲癇,緊急送醫後診斷發現竟然罹患惡性腦瘤,對全家人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就像電視劇上演的情節般,一切都發生的太突然,令人難以置信。當下仍立即接受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才剛穩定了一陣子,家人心中的大石總算可以稍稍放下時,沒想到在過年前又突然的癲癇發作、口齒不清及半身無力,醫師又宣告了腦瘤的復發。但在經過筆者的診斷,建議張女士除了原有的化學治療繼續使用外,可再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癌思停可以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達到抑制腫瘤的生長。接受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後,張女士的口齒不清及半身無力即有明顯的改善,家人看到她的生活品質改善許多後,都十分的喜悅。

到底什麼是惡性腦瘤?為何這麼快就會復發?又有甚麼樣的治療?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惡性腦瘤吧!
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簡稱GBM)是腦瘤中病程惡化速度最快的一種,腫瘤浸潤性高,手術不易完全清除乾淨,導致癒後較差。在台灣,腦部惡性腫瘤盛行率約每10萬人有5人,男略比女多。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近600例原發性惡性腦瘤,神經膠母細胞瘤佔近40%,發現時多已晚期且存活率低,難以治癒。患者隨受壓迫的大腦功能區域不同,可能出現記憶衰退、口齒不清人格改變、癲癇、肢體無力等不同症狀。

神經膠母細胞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主要手術方是「顱骨切開術及移除腫瘤」。手術目標是儘可能去除可以看見的腫瘤,保留正常的組織,以保留正常的神經學作用。惡性神經膠質瘤容易浸潤正常腦組織,使得手術困難度增加。目前有顯微手術的切除方式,術中電腦化的影像技術,術中超音波,術中定位,同步核磁共振技術,更加安全地做外科切除術神經膠質瘤。雖然腫瘤不能完全切除, 但切除大部分的惡性神經膠質瘤, 仍可以立刻緩和腫瘤所造成的壓力症狀, 如高顱內壓。患者接受開顱手術後,傷口癒合需約2個月,再配合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放射治療乃是以高能射線造成癌細胞損傷使其死亡或停止生長之治療方式。經常用於治療手術無法切除之腫瘤或殺死術後殘餘之癌細胞也用於不可能接受手術治療之病人。化學治療則是可破壞分裂較快的癌細胞,但同時也會對破壞分裂較快的身體正常細胞如骨髓或黏膜細胞,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嘔吐、口腔潰瘍、掉髮等副作用。且因腦內有血腦障壁的特殊構造(blood-brain barrier簡稱BBB)會阻礙有大分子及有毒物質進入腦內,使得化療藥物只有三分之一能進入腫瘤中作用。

針對復發的神經膠母細胞瘤的病患,目前衛生署核准的用藥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癌思停,此藥物已經廣泛的用於治療多種癌症,這是因為當腫瘤長至1~2 mm時,就需要仰賴血管來供應生長所需的養分、氧氣與生長因子,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癌思停能夠精準抓住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有效阻斷它與接受器結合,進而阻斷腫瘤形成新的血管,並使腫瘤中血管萎縮,腫瘤得不到養分將逐漸死亡。其不屬於一般化學治療藥物,對於癌細胞的專一性高,相較於化學治療對於正常細胞傷害較小,其較常見的副作用有流鼻血、高血壓、血管栓塞以及輕微蛋白尿。

根據NCCN Guideline復發的神經膠母細胞瘤患者使用可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加入化學治療,可明顯的延緩腦瘤惡化。且神經功能的評估都有明顯的改善,如此會使得病患的生活品質改善,照顧者的負擔與痛苦也會因此減少。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神經外科主任 陳建民個案管理師 陳瑩潔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