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藍色病毒-認識憂鬱症

英文Blue,代表著藍色,同時也是憂鬱的代稱。用『藍色病毒』稱呼憂鬱症,是形容其像病毒一樣快速的在全世界傳播,影響到許多人的身心健康。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結構的急遽改變,繁雜的工作內容與急迫的生活步調,使現代人承受極大的生活壓力,加上人際關係的疏離和缺乏足夠的身心休養與調適,使憂鬱症及自殺人數節節升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到2020年,憂鬱症造成的社會負擔將會是全部疾病的第二位,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而到2025年,全世界憂鬱症的終生罹患率將高達35%。自殺死亡的案例中更有超過一半為憂鬱症或躁鬱症,故憂鬱症已經與癌症、愛滋病同時並列為21世紀的三大殺手,因此憂鬱症及自殺問題的防治已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在台灣,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年的調查,15歲以上民眾8.9%有中度以上的憂鬱,5.2%有重度憂鬱,其中女性10.9%,是男性6.9%的1.8倍。由於憂鬱症常合併其他精神疾病或是慢性身體疾病,常常會對病患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響,也成為社會上極大的負擔,加上憂鬱症的平均就診率偏低,只有2.3%。因此有必要讓民眾對於憂鬱症有一定的認知,知道何時該尋求醫療人員的幫助,改善身心健康。
憂鬱症是以多種負面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同時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與行為表現,進而造成工作能力、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的障礙與停擺。它的起因一般認為和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有關;當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或是傳遞出現問題時,便會造成憂鬱的感受。

憂鬱症和一般所謂的心情低落或是悲痛(對失落事件的正常反應)有所不同。一個人在生命當中難免會因為一些生活壓力或是挫折事件影響到情緒,而導致心情低落或是悲痛的反應,其症狀通常較輕微,持續時間也較短;然而憂鬱症的患者不只症狀較嚴重,持續的時間較長,其對患者的日常活動和人際關係的影響程度﹐遠比一般的憂鬱或悲痛要來的深,同時可能會有活不下去的念頭,嚴重影響個人和家庭的身心健康及安全。

憂鬱症的病因是多重因素的。一般來說,需要接受長期醫療處置的病患,比健康的人更容易得到憂鬱症,像是患有老年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普遍較高。而肺結核的患者,因為對於疾病本身產生的恐懼,害怕傳染給他人的疑慮,以及因為社會大眾普遍對於結核病的刻板印象與誤解所造成病患心理上的莫大壓力,再加上至少長達半年以上的漫長治療期與服藥過程可能產生的各種副作用與身體不適,都會使病患身心俱疲,讓造成憂鬱症的『藍色病毒』有機可趁。除此之外,對自身產生不必要的壓力,往往也是憂鬱症的起源。

憂鬱症主要的表現包括持續性的情緒低落,明顯地失去興趣與歡愉感,通常會持續超過兩個星期以上,同時也會伴隨有缺乏食慾,失眠,疲倦虛弱,思考與行動變得緩慢,以及注意力上的改變;會有罪惡感,過度的歉疚感,以至於有自殺傾向等等,當有上述這些症狀,且持續兩週以上時,最好到身心科門診接受專業評估。
本文作者:行政院衛生署胸腔病院 住院醫師 鄒長志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