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台灣人自我藥療大調查 七成小病痛會跑醫院要求開藥

健保醫療支出「吃」出新高價!根據健保局最新估算,明年度全民健保醫療支出數字再創紀錄,高達五千零七十七億,換句話說,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平均每人要花掉近兩萬二千元,除了人口急速老化、重大疾病增加是主因外,民眾「健保不用錢」的錯誤用藥觀念和就醫習慣也是加重健保財務負擔的元兇。

意識高、行動低 台灣人自我藥療不及格
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性NGO組織,世界自我藥療產業第八次亞太地區大會(World Self-Medication Industry 8th Asia 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11月5日至8日首度移師台北舉行。但同時中華民國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也公布「台灣民眾自我藥療及健康管理調查」結果。

調查發現,台灣民眾的健康意識極高,有超過八成四的人,會吃保健食品、中藥補品、養身食材甚至掛號看健康門診,平均月花上千元來預防疾病,不過當身體有小病痛時,卻只有三成四的民眾會自己去購買成藥自我藥療。跟歐美日先進國家當前無不重視自我藥療的趨勢大相逕庭。

這顯示過去數年來,台灣民眾的用藥觀念和就醫習慣與過去調查結果並無明顯不同!中華民國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會員代表,輝瑞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消費保健事業部總經理葉曼青憂心忡忡,民眾自己不處理小毛病,全往醫院擠的結果,可以預期的是健保醫療支出的連年赤字,到頭來,還是淪為政府、民眾自己肩頭上的重擔,惡性循環。

醫生開的藥較有效? 迷思作祟 小感冒民眾寧上醫院
醫療資源浪費情形有多嚴重,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民眾,在身體有些不舒服,感覺到小病痛時會去看醫生;所持理由依序是:醫生較專業、醫生開的藥較安全、醫生開的藥比較有效。

葉曼青強調,民眾普遍有迷思,近七成的人相信醫生開的藥品比成藥來的有效又安全,僅二成認為成藥因為有政府核可所以可以放心買來吃,可見民眾對於醫生的信心遠大於政府認證,一有小感冒、咳嗽、扭傷、頭痛、皮膚過敏等小病痛,寧可上醫院,「反正健保不用錢」。

民眾只把藥師當成「發藥人」,執業二十年、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張文靜也感嘆,由於缺乏對疾病、藥物與藥師角色的認識,台灣民眾對藥師的角色定位很模糊,上門買藥的多,諮詢用藥的比例卻屈指可數,醫藥分業成效不彰。

指示藥及成藥溫和較安全 處方藥相對風險大
不但對醫師、藥師間的信任度有落差,更有一半民眾不知道台灣有藥品分級制度,不到四成的民眾在購買成藥時會詢問藥師的意見。在台灣法規上,一般民眾所認定的成藥其實包含指示藥及成藥。

張文靜藥師強調,診斷疾病是醫師的專業,但藥品劑型的特性、藥品相互作用的考量...這些屬於藥師專門領域,對民眾用藥安全及效果更重要,許多民眾常常是東家診所看腸胃不適、西家醫院拿高血壓藥,醫師間彼此不知道病人到底吃了什麼藥民眾更不知道自己吃了哪些藥,藥物之間所產生的交互作用造成惡果的案例屢見不鮮。

尤其民眾常常有迷思,以為醫院、診所開的藥比較好,比較有效,卻不知道處方藥之所以必須要在醫師診斷後依據病情才能使用,正因為它的風險較高、副作用較多。
相反的,張文靜藥師指出,指示藥及成藥都是經多年實證成份有效、溫和又較無嚴重副作用,政府機關才會開放給民眾自行購買進行自我藥療,指示藥跟成藥才是安全、又有效的藥物,民眾千萬別因誤解而產生害怕,如同處方藥有醫生及藥師代為把關,指示藥及成藥也有政府以及藥師代為把關。

歐美鼓勵自我藥療 台灣還得加把勁
葉曼青表示,在國外自我藥療已經是政府重大的健康政策,包括歐美、日本、澳洲等國都鼓勵民眾在有小感冒、小疼痛時,購買指示藥及成藥進行藥療,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並大力鬆綁指示藥及成藥認證,只要成分一經証實安全無虞,即可由處方藥轉分類為指示藥或成藥,方便民眾在藥局購買。

在英國,自我藥療的幅度更大,包括疾病的預防、慢性病的治療皆可免處方,透過指示藥或成藥治療。
在學習國外先進國家的經驗中,台灣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藥界及藥師疾呼,除了自我藥療的觀念極需推展,並加強對民眾宣導,同時政府與業界應共同攜手合作,讓優質的藥廠及藥品能夠增加標示上對於藥效、衛教知識的宣傳,讓「小病成藥治、大病醫院醫」的觀念能夠真正落實。

關於台灣民眾自我藥療及健康管理調查
「台灣民眾自我藥療及健康管理調查」是透過隨機抽樣並依照內政部統計處人口資料採配額控制,於2010年9月13日至9月24日電話訪問全台北中南各地1,074位20至65歲男女國人對藥品的認識及自我藥療的現況,並進一步調查民眾對當前藥師及藥局之觀感。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
本文作者:中華民國醫藥行銷及管理協會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