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肺炎克雷白氏桿菌,死亡率創新高不可小覤!

國衛院研究證實第三代頭芽孢素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於近20年內已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疾病,也是造成全世界社區性肝膿瘍的一個重要致病菌,台灣、亞洲地區及美國的情況尤為嚴重,目前台灣地區化膿性肝膿瘍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的盛行率為78%,美國則為41%。而台灣各地死亡率已高達10-28%,不可小覤。

肝膿瘍是病原菌在肝臟內感染造成肝臟結構被破壞而產生化膿的情形,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寒顫、虛弱、消化不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右上腹痛、黃疸、肝腫大並有壓痛感,而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的肝膿瘍更具有10%遠端轉移併發症之特性,容易讓病患因眼內炎而失明,因此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

為降低肺炎克雷白氏桿菌所引起的傷害,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組與三軍總醫院及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合作,發現從臨床所分離出的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無論由血液、尿液或痰中所分離,都以第一/二型血清莢膜(註一)分型最常見,在肝膿瘍菌株中第一血清分型佔有63.4%,而在併發眼內炎的案例中第一型更高達85.7%。

研究發現,肺炎克雷白氏桿菌的血清莢膜相當厚,特別是第一/二型的肺炎克雷白氏桿菌,此一特性使其可以對抗嗜中性白血球之吞噬作用造成病患嚴重感染,此外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具有轉移病灶的致病特性,是其會造成遠端轉移如眼內炎、腦膿瘍和喀腰肌膿瘍等病症的原因,而罹患肝膿瘍的患者最常見的潛在疾病為糖尿病,特別於糖尿病之患者中,血清莢膜分型第一/二型之菌株於遠端轉移的眼內炎更是高達100%。

再從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病患的感染原分析,發現病患幾近全來自於社區感染,由於台灣各地該疾病死亡率高達10-28%,如何正確用藥以降低死亡率成為研究的重點,由肺炎克雷白氏桿菌體外抗生素感受性分析,該菌對第一代頭芽孢素具有感受性,然而臨床上儘早使用第三代的頭芽孢素可明顯減少發生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所合併之遠端轉移的眼內炎、腦膿瘍、喀腰肌膿瘍,甚至於死亡。

為證實第三代頭芽孢素的療效,研究人員經由六項用來預測嚴重併發症的獨立項目分析,如血小板數目低、鹼性磷酯脢高、膿瘍內產氣、APACHE III score高、未早期引流及未用第三代的頭芽孢素而證實,第三代頭芽孢素於治療克雷白氏肺炎桿菌肝膿瘍明顯優於第一代頭芽孢素,而且可以明顯降低死亡率及併發症。

在基因體研究方面,研究團隊已經完成血清莢膜第一分型的基因定序,並已刊登在NCBI(註二)網站﹝Genbank accession no•AY762939﹞,且獲得了國科會贊助黏度基因於不同血清莢膜分型的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致病機轉的研究。

這項結合臨床與基礎的研究,開始於2002年,研究結果並發表於臨床微生物學及感染症等專業期刊 ﹝GUT,2002;J Med Microbiol,2006 & J Clin Microbiol,2007﹞。

(註一):莢膜是細菌外層的薄膜,為肺炎克雷白氏桿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也是血清型的分類依據。

(註二):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是目前國際上幾個重要分子生物資訊網站之一。
本文作者:行政院衛生署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