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由醫療品質指標教您選擇好醫院、好醫師?

資深出版家郝明義最近寫了一本《那一百零八天》,描寫他一年來在台灣醫院的見聞,書中他對於求診病人的許多建議很肯切,觀察頗為深入。

好醫院和好醫師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呢?病人到了醫院,不見得看得出「門道」。做為一個醫院的工作人員,我們願意陸續把這些醫療品質的指標告訴病人,讓病人及家屬一起來監督醫院,一起來造就好醫院和好醫師:

1.醫院的環境:好醫院的環境要清潔、安全、舒適;醫院的環境一旦髒亂,就醫的流程、動線紊亂,可能連帶行政管理及醫務管理都不甚嚴謹;更嚴重的是環境不乾淨,院內感染率則升高,會直接威脅到病人及家屬、來賓的健康。沒事兒,不要經常跑醫院。

2.看診前先洗手:醫師看病難免都要為病人做身體碰觸的理學檢查。原則上,好醫師為每一位病人看診前,都要先洗手,這是對病人的禮貌,也是防止感染。如果醫師看病,從來就不洗手,或看來只是怕髒了自己,偶爾才洗一次手,那麼您就有必要再多方觀察這家醫院其它的衛生問題。

3.確認身分:醫院每天求診的病人很多,無論門診、檢查、處方、給藥、打針、住院、手術,每個不同的環節,都可能出錯。好醫院在為病人做各種服務時,都會每次確認病人的身分,比如問您的身分證號碼、姓名、出生年月日,而且都要同時問其中「兩項」以上。

如果您在醫院接受各種服務,從來沒被這樣查詢,或偶爾才被問個一兩次,那麼這家醫院就比較有出錯的可能。

4.過程告知:好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為您做任何檢查或治療服務,都會先告訴您這項服務的過程,會癢?會痛?會刺?會痠?會麻?不能動?等等。

尤其是做侵入性的檢查或治療,應該說明得更清楚。如果您接受了這些服務,事後發現經歷的不舒服或不愉快的經驗,是醫護人員沒有事先告知的,要追問醫護人員發生什麼事。

5.醫病互動:求醫問診是互動的,好醫師會很仔細地問診,並做詳細的理學檢查,引導病人敘述病情,因為「病人的自述」是治病的關鍵,好醫師都非常珍惜從病人說出的話。

如果您發現醫師除了問:「哪裡不舒服?」之外,只有蜻蜓點水挑問一、兩件事;抑或對您的問題感到不屑,暗示您不必多問,忙著看下一個病人,您就要更仔細評估他是否為您的理想醫師。

6.病情解釋:解釋病情是醫師的天職;被完整詳盡地告知病情,是病人最基本的權利。好醫師不但會仔細地把病人解釋清楚,而且要巧譬善喻,不厭其煩地說到病人了解為止。

如果您的醫師沒有好好地把您的病說清楚,或是雖然說了,但是說得太快、太少,您怎麼聽也聽不懂。那麼,您對他的信賴要重新評估。

7.門診時間:天下沒有神醫,醫師都是人。好醫師看病不可能太快,在一次門診中,該問的都問,也讓病人有時間說清楚講明白,醫師同時給予即時的病情解釋及衛教,加上必要的理學檢查。

這樣的流程都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如果您初診三、五分鐘就被指示「出門」,您就要重新評估對這家醫院、醫師的信賴度。

8.自費藥:在台灣,無論病人或醫院,無形或有計劃地都在浪費健保資源;健保局為了防杜浪費,給付就越來越緊縮。因此,看病時難免會聽到醫師建議您使用一些健保不給付的「自費藥」,或做健保不給付的「自費檢查及治療」。

好醫師完全基於為了病人的健康做此建議,不是因為要多賺錢才「多賣自費藥」。如果您發現診所或醫院,貼了很多藥商的海報,當您詢問病情,醫師答得並不熱衷;當您詢及自費藥,醫師突然變得很熱情,您就要特別注意他要您買的「自費藥」是否必要,您可以把藥名留下,多請教別的藥師。

9.不要亂開藥、亂吃藥:在台灣上醫院,醫師很少對病人不開藥的。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很多小病是不需吃藥,我們身體的自我修護功能就可以讓它痊癒的。好醫師不會不分青紅皂白,每個病人都開藥。

10. 藥師服務:吃藥的時間、規律,攸關藥效。藥師給藥前,不能只對「號碼牌」,更要核對您的兩項以上的個人資料。在好醫院,當您拿到藥袋,袋上不但清楚記載要名、使用方法、注意事項,藥師還會口頭上一項一項告訴您如何使用。

這是基本服務,對於您有用藥問題,也會熱心回答。當您發現,在醫院拿藥,只對號碼牌,藥師若沒有解說用藥方法,您最好主動提問,以免吃錯藥。

11. 團隊合作:現代醫學是團隊合作的,影像檢查尤其扮演越來越重的角色。並不是每一個醫師對不同的影像檢查結果,都能做準確的判讀。

好醫院的醫師是互相合作的,無論內外科,都會徵求放射診斷科醫師對影像檢查結果的意見。當您發現,一個醫師,沒有經由其它專家的協助,就說您有病或說您沒病,不要輕易相信。


新聞資料來源: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