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老人憂鬱問題值得重視!遠離藍色風暴,你我一同面對!

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在1993年突破7%,正式列入老人國之林。目前台灣約有兩百萬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9∼10%。而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老年人口的醫療支出是一般人的2.5倍左右。自殺雖然不在老人的十大死因之列,但老人自殺人口卻有逐年攀升的趨勢。老人憂鬱症除了是增加醫療資源使用率的重要因素,更會降低患者社會功能與生活品質。此外,老人憂鬱症患者的自殺死亡率及整體死亡率亦較健康老人高,可見老人憂鬱症與自殺防治的重要性。

老人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和成年人憂鬱症是一致的,但辨識老人憂鬱症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任務。首先,老年人的憂鬱症狀比較隱誨,即使情緒顯得低落,但較少出現激烈傷心難過的表現。患者常常情緒淡漠,對生活失去熱情與活力,卻固著於許多包括疼痛等主觀的身體不適症狀,並變得非常焦慮。患者同時會抱怨記憶變差、認知功能減退,對未來的日子感到失去信心。他們可能因為這些身體症狀遍訪名醫,也做過許多檢查、服用許多藥物,卻難以好轉。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會減少日常活動與社交生活,增加『休息』的時間,卻造成生活品質低落,衍生出更多的負面思考與情緒。患者自己或家人經常誤會這是正常的老化現象,錯過了治療的機會。甚至,因為同時服用許多不同種類的藥物,一方面增加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一方面造成身體的巨大負擔,結果是整天頭昏腦脹,四肢無力,更加重了病情。

在老人憂鬱症的治療方面,從傳統的『三環類抗鬱劑』到『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都會有一定的療效。但光靠藥物治療的效果有限,老人憂鬱症患者需要更多的家人情緒支持,更必須仰仗因應老年人口增加所進行的社會重整運動。例如,建設無障礙環境、發展老人社會及心理支持體系、家庭價值的重建及生死學的教育等等,均是艱鉅但是必須進行的社會運動。

老年人往往需要帶著慢性病過日子,長年的身體病痛本來就容易導致憂鬱。老年人又必須經常承受『失落』所帶來的心理壓力,雖然老年人出現嚴重憂鬱症的比例沒有比一般人高,但持續性的心情低落卻是非常常見的現象。當我們身邊的老人出現輕微的憂鬱傾向時,如果可以及早被發現並施予合適的治療,相信不但可以讓老人生活得更有品質與尊嚴,更可以為社會節省下許多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這個問題值得你我一同來重視。
本文作者:柳營奇美醫院 許森彥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