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所謂冬病夏治?是指氣喘『穴位敷貼』多用於伏夏期間!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 許毓芬醫師

哮喘是一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發病率在全世界各地皆有上升的趨勢。在美國影響12%的人口,世界衛生組織1996年統計全球156國家,氣喘盛行率為7.7%中。在台灣地區,2001年衛生署委託台大醫院進行研究調查發現,台北市成人哮喘盛行率7.79%,至於台灣兒童氣喘盛行率依據台灣氣喘衛教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從1974年的1.13%到2002年已經上升至19%,也就是每五個小孩大約有一名是過敏氣喘兒,去年長庚醫院發表的研究針對北台灣的兒童及青少年調查也發現過敏性疾病(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罹患率約33.3%。

氣喘是現代醫學的病名,中醫則稱為哮證,但因多哮證兼有喘咳,因而通稱為哮喘,臨床特徵為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wheezing)、呼吸氣促困難(dyspnea)、嚴重則喘息而不能平臥或出現張口抬肩喘象。過去中醫典籍記載多屬症狀描述,其實肺部功能的檢測在現今是相當簡便,醫師評估多以X-ray及肺功能鑑別診斷及檢測,病患的症狀變化更可以自我以尖峰呼氣流量檢測及進行相關生活指標的評估,以做為醫師用藥、治療增減之依據。中醫治療氣喘方式包括有藥物投予、體針及耳針針灸、穴位敷貼等。

依據醫書記載,氣喘穴位敷貼多用於伏夏期間,進行所謂『冬病夏治』的治療,該觀念結合中醫「運氣醫學」與「敷灸療法」的預防性治療,在傳統於節氣上所稱『伏夏』期間(小暑至立秋時間內),進行穴位敷貼治療,因為該時節氣候炎熱,皮膚腠理開泄,有助於藥物之經皮吸收,選用一些辛溫香竄、逐痰利氣的藥物,貼敷於背部相關腧穴,以達到溫陽利氣,驅除肺中內伏寒痰之目的。不過這些年來,臨床經驗顯示不論是否伏夏期間,該項治療都有成效,只是因治療或預防目的不同而異。

如只是秋冬季節轉換時容易發作,可只於三伏天進行敷貼預防及減輕發作,如果是嚴重持續性發作,平日可進行治療並可配合藥物服用或耳針埋針,以減輕症狀,待穩定後在於每一年三伏天治療即可。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許毓芬說,三伏天穴位敷貼是一種中醫傳統治療方式,結合中藥及經絡穴道作用原理進行治療,因使用外治藥物不經由腸胃肝膽代謝,而是如同針刺刺激穴道作用,但是又不會有針刺的恐懼或疼痛感,是小兒科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進行穴位敷貼防制秋冬氣喘發作。

經由治療病患的肺功能及尖峰呼氣流量及進行氣喘日誌評估,病患氣喘發作率及嚴重度減輕,輕度間歇性及持續性發作病患,經過治療後病患發作次數及嚴重程度減輕。許毓芬醫師說,收案病患中僅有12%曾於秋冬發作,發作程度及住院天數減少,現階段研究中也顯示治療病患的尖峰呼氣流量變異度減低,由平均40%降至25%,同時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也改善。病患可分別從中度持續性依序降至輕度持續性發作或輕度間歇性發作。而持續每年三伏天敷貼病患隨治療次數增加,其疾病發作次數也漸減少,外感風寒引起喘咳現象也減輕。

今年三伏天分別是:國曆七月二十日(星期四)
           七月三十日(星期日)
           八月 九日(星期三)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