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青少年的人際關係!為人父母者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文�國軍北投醫院社會工作師 張幼玫

廣義而言,青少年階段是指12至24歲的青年男女,但以本中心接案之特性和經驗來說,較多集中在12至18、19歲之間的國中及高中生。

在社會多元化和價值觀急遽變遷的現象下,青少年的人際網絡也不斷地發生質與量的變化;在與其自身的身心發展交互作用下,人際關係對青少年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然而,正因為青少年對人際網絡的需求日增,也同時衍生了許多複雜的問題。以三分三個面向,由微視面到巨視面,來探討青少年的人際問題。

青少年之身心發展特質與其人際關係

青少年隨著生理的成熟及心理的變化,而有著各種需求及情緒轉變。尤其是當他們從國小升至國中階段時特別明顯,此時在生理、情緒部分,除了第二性徵出現,更伴隨著敏感、心情起伏大、易怒、多愁善感的現象;而心理層面則強烈期待有同儕團體可依附、被朋友接納及個人獨特性和自主性的發展。

正因為對來自朋友肯定的高度需求,及不夠成熟穩定的性格相互影響下,青少年常為獲得朋友認同而逾越行為的基本原則和道德規範,甚或遊走在社會邊緣而不自知。

此階段後更常面臨與其他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親的想法格格不入;而此種將其往家庭外推的力量,又更增強青少年向外尋求慰藉和支援。但卻因其判斷力和意志力不佳而造成諸多遺憾。

父母管教特性與青少年人際之關聯性

家庭乃是一個人最基本而最小的社會化單位,從家庭中親子的互動來看,可推論和延伸孩子在學校及社會上的習性及適應力。

舉個筆者在中心接案的例子,個案是個成績名列前茅的國一女生,父母因有感於女兒太重視功課,並產生極高的焦慮狀態而前來求診。

在會談過程中,個案對自己的問題幾乎未開口陳述,而一旁的父母及姊姊不斷提出個案情況;個案則在一旁露出怯懦害羞之神情,一開口便淚流滿面,並稱自己只在乎功課,沒有朋友,也並沒有因為功課好而有自信,反而覺得自己很自私。父母看得很心疼,忙著為其拭淚遞衛生紙,並不斷為女兒補充想法。

筆者再深入瞭解後,發現此案例中,父母對個案之成就期望甚高,且採高度保護和權威的方式教養;因而個案除了在課業上能與他人競爭外,當面對及處理自己情緒及其他人際問題上,缺乏獨立性的思考及挫折忍受的能力。

因而個案唯有不斷地努力維繫功課來超越他人,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由於太少在其人生面的其他部分有所建構,所以容易對單一情況的失控(如成績)感到恐慌和無助。而當脫離家中的羽翼與外界接觸時,因太欠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挫折感極易出現。

再加上個案在家庭中幾乎是只接受給予,未學得如何對他人付出,在友誼的建立上不知如何主動關懷同學,從而造成自己因怕失敗而更加封閉,及內心卻渴望友誼的矛盾衝突。

青少年所處的生態系統及其人際關係

人既處在生活的情境裡,就時時刻刻受到環境的影響。青少年固然主要受家庭環境影響而有不同的性格狀態及行為表現;但外在的社區文化及社會價值,也是不斷地潛移默化他們的身心。

如目前常造成青少年與父母爭執及拉鋸戰的〝網咖〞,便常出現在筆者所處理的個案問題當中。一對憂心的父母常與他們即將升國中的兒子,經常上演著爭論可否去網咖中心及每日使用電腦的時數,並往往是不歡而散,且雙方均對彼此感到失望和不解。

父母親無法理解為何孩子非要去網路咖啡店,在家也一樣可以上網,更不高興孩子對電腦的沈迷,耗損了相當多的時間,並耽誤了功課及正常的作息。但另一方面,孩子則覺得這是個目前同學均樂於從事的活動,沒有什麼不好的,更何況這是與同學、朋友來往互動間重要的共同話題,對是否能被同學接納至為重要。

在這樣的現象中,我們可更清楚地看到社會訊息的脈動是如何的侵入和影響親子的互動,但也很遺憾地看出目前的青少年普遍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負責的能力。而父母雖有較以往擁有更高的學歷及財力,卻在教導一個獨立人格的孩子上有著深深的挫折感;並對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的內在需求未能完全理解,而形成關係連結上的障礙。

在簡略地整理完上述的想法,筆者歸納幾點建議,提供為人父母者參考:

一、嘗試父母自我探索

由父母親本身的原生家庭及個人成長歷程,往往有助探究和瞭解父母自身的特質,從而明白其管教子女之方式的根源。在覺醒自我狀態後,有助調整與子女相處的品質和內涵。此外,經由剖析夫妻間的關係,將更完整地透視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關係及心理動力。由許多實例來看,往往一個有狀況的孩子常是反映出家庭內在的真實問題。

二、管教方式應隨子女成長而有所調整

孩子成長過程中,隨著不同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和需求;因此父母親若能隨著孩子的生長節奏而調整管教方式,不但有助孩子的潛力發揮,對彼此的關係也更為健康。如對國小的孩子,也許保護性和指導性較多,但到了國中、高中階段,則應更予其自主的空間及自我決定的權力,如此對親子間培養相互信任及欣賞的關係更形鞏固。

三、與子女之同學父母組成相互支持性團體

此作法可透過學校輔導老師或駐校社工人員之協調聯繫與協助;使父母親相互間有精神支持及實際資源網路的支援。透過對彼此子女之生態網絡有所瞭解,更加清楚目前青少年的相關動向,加以預防不當和不幸事件的發生。

青少年期是人生尋求自我認同及渴望確立定位的時期,我們瞭解他們的動機,既是想協助,就必然要去明瞭及同理他們的特質和困境。更積極一點來說,或許我們可以以好奇而探險的心情進入他們多變而瑰麗的世界,隨著相近的頻率去探究屬於他們的人文圖騰。


新聞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