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健康KABINAI─黴菌斑家園寶寶患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與過敏反應有關。一般來講具有以下四項特點:(一)有容易患哮喘、過敏性鼻炎、溼疹的家族性傾向;(二)對異種蛋白過敏;(三)血清中IgE值高;(四)血清中嗜酸性白血球增高。且因為它好發於肘部、膝部、膝後窩,且常呈對稱性發作,所以在中醫的名詞上有所謂「四彎風」的稱呼。

在比例上來講,嬰幼兒比較常出現此種疾病。而且往往一出生即可出現,通常在臉部或頸部。慢慢隨著年紀的增長而移至軀幹及四肢關節。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劇烈搔癢,有的會有丘疹、水泡、痂屑出現。

異位性皮膚炎﹝有些醫師稱之為幼兒性溼疹﹞是一種易發生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且易復發的搔癢性皮膚病變;孩童時期的「異位性疾病」,包括了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結膜炎,這些都與個人體質及家族特殊敏感病史有密切關係。

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居家環境中有「壁癌(黴菌斑)」的寶寶,發展成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是其他寶寶的二點三倍。在年滿六個月的嬰兒中,有百分之六點七被醫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其中男嬰高達百分之八點四,女嬰為百分之四點七,都創歷年新高,約是十年前的六、七倍。大約有百分之三至五的孩童﹝六個月大到十歲﹞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且百分之六十在一歲前發病,其中病情的輕重程度差異很大,依患者年齡及病灶分布常將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成程為三期:

 嬰幼兒期﹝兩個月大到二歲﹞:
  病發部位除了尿布包裹的範圍外,幾乎全身都會波及,尤其臉
  部、頸部及四肢的伸側及屈側部分。

 兒童期﹝二歲到十二歲﹞:
  大部分發生在手肘前凹窩、膝膕部及頸部,比較嚴重的甚至可
  到全身。

 青少年﹝十二歲到成人﹞:
  常見於四肢屈曲部位,甚至於手掌及腳掌。

在嬰幼兒期患者的皮膚為大片乾燥紅斑、丘疹,可續發小水泡性、滲出性及結茄性病灶,成人其呈現慢性增厚的變化,兒童期介於兩者之間,但並非每個病童都會有完全經歷這三期的變化。除了皮膚表面的變化外,另一大特徵就是癢,季節替換、環境變化及外物刺激造成〝癢感〞而導致搔抓,搔抓引起疹子,起疹又導致癢,而一再的癢、抓、疹惡性循環不易痊癒。

異位性皮膚炎該注意些什麼?

會刺激異位性皮膚炎的因子有:食物、環境中的過敏原、細菌、冷、熱、情緒等,因此如能對這些因子加以適當控制,將能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

 ◎食物

1920年即有人提出食物過敏與異位性皮膚炎有關,目前也能測試出對某些食物過敏;但食物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影響不大,只有少數病例,在各種治療方式都無法減輕病情,才考慮限制某些食物。

 ◎環境中過敏原

灰塵和塵蹣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家中不要鋪地毯,儘量減少家中灰塵,起居室內溼度不要太高,減少絨毛玩具,不要養貓狗及不要讓小孩吸二手煙。

 ◎細菌、黴菌

急性反覆發作的濕疹,尤其合併有抓痕或慢性控制不佳的皮膚炎,應考慮是否有皮膚感染的可能性而給予抗生素。抑止居家發黴的首要重點在於防潮,所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經常使用除濕機與避免壁面破損等,將使壁面不再有壁癌之擾。

 ◎冷熱溫度

有些孩童在較熱時,易出汗而特別癢,而有些往往在寒冷時,因乾燥而覺得癢,因此溫度適中亦應特別注意。

 ◎情緒和壓力

情緒和壓力也會影響孩子搔抓的習慣,但如何紓解患者的壓力和情緒,又要避免因過度呵護而影響病童人格的成熟發展,倒也是一門學問。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