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腸病毒的警訊區慎防兒童急性傳染─中南部列為首要!

文�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鄧正梁醫師

腸病毒感染是一種兒童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常見於五歲以下嬰幼兒,呈世界性分佈,多發生在溫暖季節與溫帶地區,而熱帶地區,全年都會造成感染流行。台灣於1988年曾發生大流行,病源從台灣中南部地區,迅速蔓延至全島,造成十餘萬人感染,近一百名嬰幼兒死亡,數百人因重症住到加護病房治療。疫情得到部分控制後,發現造成這波傳染病的病原主要是腸病毒71型,是一種類小兒麻痺病毒,可通過口、鼻進入人體之後侵襲神經系統和心臟,造成腦炎、脊髓炎、肺水腫等併發性疾病,使患者迅速死亡。今年台灣還是有許多縣市列為腸病毒的警訊區,仍是有一些兒童因腸病毒感染,住進了加護病房。

腸病毒感染臨床上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為手足口病,有發熱、口腔潰爛及皮疹等症候;第二期為腦膜腦脊髓炎,出現肌肉抽搐、急性肢體無力、意識不清;第三A期為高血壓、肺水腫出血及自主神經失調,第三B期為低血壓,心臟衰竭;第四期為恢復期,有神經性後遺症如肢體癱瘓無力、吞咽困難,無法完全自行呼吸。一旦腸病毒感染患兒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肺水腫時,即屬於重症範疇。

對於本病的治療,目前現代醫學尚無特殊抗病毒藥物,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和症狀處理。中醫認為腸病毒感染屬於“暑溫”之範疇,暑熱疫毒,始犯肺胃,出現高熱、咽喉紅腫,如感邪深重,內陷心營,則見神志昏迷;木火相煽,引動肝風,則見四肢抽搐。中醫治療主以以清化痰熱、熄風解痙藥物為主要方法,如栝蔞實、鉤藤、羚羊角等。恢復期合併重症肌無力現象,因脾主肌肉,宜大劑甘溫補脾、益氣升陽之法治之,如黃耆、白朮等,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皮、桃仁,共奏其效。但對這種會出現嚴重併發症的疾病,最重要的還是在預防,平時提升嬰幼兒的免疫力,流行期間不要出現在公共場所,避免感染。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