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衛署報告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佔各癌症第三位!

大腸屬下消化道,長約150公分(5~6呎),直徑約21/2吋。大腸分為三部分:盲腸(Cecum):2~3吋;結腸(Colon):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直腸(Rectum):7~8吋。大腸之主要功能為吸收水分、交換電解質、貯存和排泄糞便。在台灣,據近日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報告,91年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佔各種癌症之第三位。

大腸直腸癌之流行病學及病因,大致可歸納為:

(一)基因之影響:少數之大腸癌有家族遺傳史,如家族性大腸瘜肉症:透克氏症(Turcot Syndrome)、嘉得氏症(Gardner Syndrome),這些病人不受環境及食物之影響,而隨年齡之增加逐漸發生大腸癌。大約10%的大腸直腸癌是和遺傳基因有關。

(二)環境因素:不同地區的發生率不同,其差別可到數十倍之多。非洲之卡達地區發生率為0.6/100,000;美國有些州為32.4/100,000。這些不同並非種族基因不同之影響,不同種族之移民到一新地區,其大腸癌之發生率也會隨之改變。

(三)性別:性荷爾蒙可能與大腸癌有關,因更年期前之女性比同年齡男性有較高發生率,其後兩性差不多。

(四)大腸炎症: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兩者均易有惡性變化。前者發病後,每多治一年,癌之發生率便多1~2%;後者惡性變化為一般人的20倍以上。

(五)膽囊切除後之影響:膽囊為儲存濃縮之膽汁,而膽汁之分泌最後大部分由小腸末端吸收。當膽囊被切除後,膽汁直接經總膽管流入腸道,而膽汁中之次級膽汁(secondary bile)因含致癌物質,進而影響大腸粘膜,增加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特別是右側大腸癌。

(六)水質之影響:加氯消毒處理後之自來水,因某些氯化物有致癌作用。同時氯會干擾食物中硒元素之吸收,而後者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之發生。

(七)食物之影響:食物中脂肪或膽固醇增多時,腸中脂肪酸、膽酸及中性膽固醇皆增加,腸道細菌會將其分解產生致癌物質。油炸食物,脂肪含量愈高、溫度愈高、時間愈長,則突變愈強。另外發現素食者有較低之發生率。約二十年前,讀者文摘即曾報導安息日會之教友較少發生乳房、胰臟及大腸等癌症,此與水煮及素食有關。

(八)其他癌症之影響:據統計,乳癌、子宮內腫瘤及卵巢癌患者,亦較易得大腸直腸癌,可能與肥胖及雌激素(Estrogen)有關。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1)解便習慣之改變;(2)大便出血或糞便潛血;(3)貧血;(4)黏性分泌物;(5)直腸疼痛;(6)腹部疼痛;(7)腹部腫塊;(8)體重減輕;(9)腸阻塞或穿孔;(10)急性闌尾炎病徵;(11)其他較少發生的症狀如淋巴腺侵犯引起下肢水腫、血栓靜脈炎、皮下轉移引起肌皮炎、腸道與鄰近器官間的 管及因絨毛腺瘤引起低血鉀症等。

大腸直腸癌之診斷:(1)病史;(2)指診檢查;(3)各式腸鏡檢查:肛門鏡、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4)糞便潛血試驗;(5)放射線攝影:大腸鋇劑攝影;(6)超音波;(7)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核磁共振(MRI);(8)腫瘤血清檢查(CEA);(9)病理切片、細胞學檢查。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1)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即使將整段大腸直腸全部切除,通常亦不危及生命,但肛門括約肌的功能關係著正常的社交生活,當面臨要犧牲它時,人生觀也可能隨之改變;(2)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愈早期發現的癌症,治療的效果愈好,預後也愈佳。
本文作者【一般外科主任醫師 劉展棠】
本文由【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臺安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