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欠」藥≠缺藥喔!

農民曆24節氣中的「寒露」剛過,秋天氣溫驟降,很多人出現感冒症狀時,會直接到藥局購買成藥自行服用,萬一買不到平常習慣使用的產品時,民眾可能以為「缺藥」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一般藥局販售的指示用藥及成藥具有多樣性,針對同一適應症,市面上可能有數種到數十種產品可供選用;各藥局會基於營業項目或銷售策略考量,而販買不同品項。加上藥品流通調度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民眾買不到特定廠牌的藥品,這種情形,民眾會認為這就是「缺藥」,其實這不一定是真正之「缺藥」,而是所謂的「欠藥」。 

所謂的缺藥(Drug shortage)是指「臨床上為必要性且無可替代之藥品」發生供應短缺的情形,例如民眾因病情需要使用某特定藥品,而該藥品只有一家廠商可以供應,當廠商供應不穩定或不足時,可能影響民眾用藥及治療,經廠商醫療人員通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就會啟動供應短缺評估及處理機制,若經評估有其他替代藥品或治療方法,則不是缺藥問題。 

食藥署與醫療院所及公協學會等機構,為保障國民用藥權益,攜手建置藥品供應短缺處理機制,掌握我國藥品產業能量,預防並緩減藥品短缺所造成的衝擊,避免造成無謂的恐慌及社會的不安。由台灣臨床藥學會擔任通報窗口,民眾、醫療院所及相關醫療人員可以透過藥品短缺線上通報系統(食品藥物管理署官網首頁>業務專區>藥品>藥品短缺通報系統),或是以紙本、電郵([email protected])等方式進行藥品供應短缺通報。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