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日人氣

      6465

      累積人氣

      153

      粉絲數

      4766

      回答數

      40257

      文章數

醫者之路-醫師值多少?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04493&p=1

別誤會了!醫生沒那麼好賺,一筆一筆算給你聽

撰文者劉育志  2013-10-8

          醫生每個月的收入到底是多少?這是個令人好奇且引人遐想的問題。如果在街上隨便找幾個人問,或許會聽到很多種猜測,大概從30萬到8090萬都有。 其實主治醫師的收入非但大家不曉得,連正在念書的醫學生或是已經在醫院工作的住院醫師可能都不是很有概念。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是憑著30年前的印象和電視裡的誇張劇情,胡亂猜測。 前些日子在跟學弟妹聊天的時候,有人突然提到:「某某醫師一個月不是領200萬嗎?」我聽了之後差點被嘴裡的漢堡噎住,所以決定來寫篇文章稍作說明。 寫這篇文章有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這個關於醫師收入,由來已久卻荒謬不堪的神話。 醫生收入很高嗎?是的,在30年前,這個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大家小時候應該都曾經有到診所看病的經驗,當年對付發燒,最流行的招數叫做「吊大筒」,只要掛上一包點滴,躺兩個小時,病彷彿就被治好了一半。吊一次點滴,藥費大概就是500元起跳。 最常施打的點滴大概就是生理食鹽水或葡萄糖溶液,這些點滴的成本每包大約都在2030元左右,利潤非常驚人。更何況30年前的物價和現在比較起來是天差地遠,所以經營小診所只要短短幾年就會變成大樓房,甚至有能力包下一整排透天厝。從診所擴大成醫院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醫師被視為「金飯碗」,幾乎所有的家長、師長都會把醫學院視為第一志願,千方百計要把小孩變成醫生。 這樣的高收入神話流傳了幾十年,也根植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但是,在30年後的今天,醫生的收入究竟是多少呢? 其實不用費心猜測,因為在全民健保實施之後,所有的醫療行為都有一個公定價格,我們只要稍微用計算機算一算就行了,八九不離十。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是公開的資料,任何人都能輕易從網站上下載,裡頭鉅細靡遺地條列出所有的檢驗、處置、手術等費用。 在目前的醫療體系裡,住院醫師的薪水是固定的,而主治醫師的薪水就完全依照醫療服務量來計算,用直白一點的語言來講就是「看業績」。絕大多數在私人醫院服務的醫師完全沒有底薪,有績效才有薪水。換言之,主治醫師領到的薪水有可能比住院醫師還要低。這對醫院老闆而言是最棒的制度,有做才給薪水,絕對穩賺不賠。 讓我們來做個實際的計算,就能揭開這個讓人無比好奇的答案。 以內科醫師為例,他的績效主要來自門診、住院和做檢查。 門診收入 依據支付標準,每一人次的一般門診診察費為228點 (1點約等於0.9元)。醫院當然不會把這筆錢全部付給醫生,其中只有三成屬於看診醫生的績效,換算起來差不多是60元左右。從問診、檢查、解釋、治療、開單、做紀錄,每一位患者需要1520分鐘,所以在正常狀況之下一位醫師每個小時大概只能處理4位病患,時薪約是240元。 假設內科醫師每個禮拜有6個半天在看門診,每次3個小時,那一個月下來門診績效的收入約是17,000元。 住院收入 收治住院是另一個收入來源。健保所支付的一般病床住院診察費,每天約是300元左右,其中約120元屬於醫師的績效。 照顧住院病患是醫師生活中最為繁重的工作,需要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如果要維持適當的照護品質,一位醫師大概只有辦法照顧10個左右的住院病人,以一個月300人日計算,住院績效的收入約是36,000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收更多住院病人就會有更多的收入了呀。聽起來有道理,不過就實際的執行面上會有困難,因為照顧住院病患的工作頗為繁瑣,諸如查房、解釋病情、開立醫囑、安排檢查、書寫病歷等,假設每位病患20分鐘,收治20位病人時,每天就需要近7個小時的時間來處理,顯然不可能達成。 施作檢查的收入 不同的科別的醫師必須負責不同的檢查,像是心臟超音波、腹部超音波、胃鏡、大腸鏡、腦波判讀等都需要學有專精的人才有辦法執行。 我們相當熟悉的大腸鏡檢查就是由內科醫師負責,因為每個人的大腸都是九彎十八拐,而且長得不太一樣,所以要從肛門一路看到盲腸其實相當不容易,順利一點的可能需要20分鐘,困難一點的恐怕連兩倍的時間都不一定能完成。再加上接送病人、繕打報告、器械消毒等程序,一個小時大概只能做一台大腸鏡。 給付標準規定,大腸鏡檢查支付的點數為2250點,其中約三成屬於醫師的績效,也就是約600元。 一個月下來,若施作40個大腸鏡,醫師會有24,000元的績效。 把上頭幾個數字相加,再加上其他較零碎的細項,大概就是主治醫師在「合理工時」及「合理工作量」之下所獲得的薪水。患者數量較多的醫師,會增加一些,不過增加的程度有限,畢竟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就算不眠不休,也很難讓收入有兩、三倍的成長。而多出來的部分通常就是用他的家庭、健康和生活品質換來的。 看到這兒,有人會問醫師不是還有值班費嗎? 有的,在下班之後,病房就需要有醫師留下來值班,負責夜間的16個小時。近年來大多數的醫院都不斷刪減值班費,某些醫院的值班費只有2,000元,換算成時薪是125元。 雖然醫院老闆總是會告訴大家:「不要計較值班費,值班是天職,更是犧牲奉獻,絕非金錢可以衡量的。」 但是,有個被老闆刻意忽略的殘酷事實,「健康也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若一個月有七天不能睡覺,隔天還得繼續工作,那對生理和精神上的傷害是非常巨大,且無法彌補。 從剛剛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瞭解,在醫院裡服務的受僱醫師大多是零底薪,零退休金,一切看績效,還得常常值班,承擔較大的壓力。所以很多人會在醫院工作一段時間之後選擇自行開業,不必再受老闆的擺布。 這是個必然的趨勢,未來的五到十年,受雇醫師的收入還會迅速下降,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盤算著自行開業。那自行開業的收入又是如何呢? 到目前為止,台灣光是西醫診所就有11,000家,數量之多甚至超過全台灣便利商店的總數,若再加上3,500家中醫診所,早就是一片「紅海」,其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開了診所便得支付房租、水電和員工薪水等固定開銷,面對如此險峻的環境,關門倒閉的診所所在多有,至於用旁門左道的手段鋌而走險的案件早就不是稀奇的新聞了。 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往後台灣醫療應該很類似公醫制度,醫生們會領類似公務員的薪水,而工作時間也會漸漸趨於合理化,不再是每周動輒超過100個小時。 醫師的高薪神話早就該被打破了,畢竟對於一個職業賦予過多畸形的想像絕非好事。 作者簡介_劉育志 劉育志,1978年生,是外科醫師也是網路宅。對於人性、心理、行為與歷史有許多的好奇。於《皇冠雜誌》與《蘋果日報》撰寫專欄,並與白映俞醫師一同經營《好奇頻道》。  

我要留言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